毛夫国: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力作

作者: 毛夫国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8-06-22 05:35 阅读:

 

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力作

——评梁晓声新作《人世间》 

 201801261547ac7acdaa8110_b.jpg

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本来面貌细腻地加以描写的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其创作依然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新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被冠以“底层文学”、“反腐文学”、“非虚构文学”等,作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关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出现了一些既贴近现实生活并且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又能站在一定历史高度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考的作品。201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梁晓声耗时数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以一位出生于A市普通家庭的名叫周秉昆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时间跨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写至当下,描绘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过程以及由此带给平民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一部反映五十年来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部,截取五十年来三个主要时间段展开叙述:上部主要自1972年左右至1976年“天安门事件”爆发,中部自1986年周志刚退休回家至1989年周秉昆入狱,下部自2001年周秉昆刑满释放至2015年左右。通过众多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描绘了一幅巨大的、全景式的当代百姓生活画面:“文革”时期百姓的生活与工作,国企改革时下岗职工的挣扎与困惑,经济大潮下的私企兴起、资本暗流,光字片拆迁、反腐等事件,都在作品中一一展现。作品以周秉昆为中心,通过对其社交圈——身边的亲人、朋友,笔墨辐射至政界、商界、文艺界、高校、工厂等,通过对官员、商人、艺术家、知识分子、底层民众等诸多人物的生活轨迹与命运沉浮的展现,描写了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命运的跌宕起伏,表达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作者对社会发展、时代命运的独特思考。

  《人世间》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平民百姓、商人、知识分子还是官员,尽管他们的生活一再经历艰辛和波折,读者读来却始终有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精神力量。“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为新中国经济建设默默奉献,虽离家多年,重情仗义的性格言传身教地影响了两个儿子。他虽对周秉昆找了位寡妇郑娟不满,但知道郑娟照顾周母多年,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小说的主人公——人称“一根筋”的周秉昆,心地善良、扶危济困,对于朋友所托之事,向来极其看重,无论自己状况如何,都首先想到朋友,在国企改革工人纷纷下岗之际,他将许多朋友的亲戚收至自己所开的公司。德才貌兼备的周秉义,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官场,却洁身自爱,用踏实的工作赢得上司的肯定,虽多次拒绝其弟的要求但仍时时予以关心。周秉昆身边的好友,也都心地善良,“六小君子”经常聚会,互相帮助度过难关。即使在“文革”时期,作者展现的也多是正能量,如周秉昆遇到的多是好心人,曲老太太多次曾给予秉昆以无私的帮助;蔡晓光为了不连累周秉昆,帮助他调离工作后却不和秉昆联系,即使和他自行车撞在一起也故意装作不认识;师长为周秉义调往沈阳军区给予适当关照;白笑川和邵敬文多次给予周秉昆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虽然平民百姓经常面临各种困难,但他们内心都充满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

  《人世间》通过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描绘,展现了五十年来平民百姓的观念变化,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依然是主旋律。爱情至上主义者周蓉为爱远走贵州,嫁给一位年长的右派诗人,其父周志刚愤怒之下仍关心不已,从四川赴贵州后想方设法去看望;周秉义身在官场,不能给予弟弟周秉昆帮助,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拉秉昆一把;周秉昆义无反顾地爱上郑娟,为了她意外杀死了“棉猴”骆士宾而入狱;蔡晓光从单恋周蓉到最终修成正果,始终都为周家默默地付出。在这些亲情、爱情、友情的背后,都体现出正面的责任与担当。当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感情也会受到考验,曹德宝为了达到个人分房的利益,多次要求周秉昆出面向其哥周秉义提出不合理要求,因没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在中纪委调查周秉义时写了举报信,落井下石,背叛了友情,最终和秉昆相见形同陌路,掩面而走。

  《人世间》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阅读时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命运的深度思考。作者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都脱离不了“时代”二字。对于时代和普通人的命运关联,作者在小说中直言:“大多数人的生活绝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也并不是个人愿望所能左右。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显重要。”对于周秉义和郝冬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爱情,作者通过周蓉所写的小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婚姻的关系,自然是有缘分在起作用的。所谓缘分,乃是由家庭的社会等级作为前提的。超等级的缘分不具有普遍性,大抵是由异常时代或郎才女貌所导演的。”冬梅的再嫁,又回到了另一个社会阶层。另外,小说中的人物郑光明是一个异数存在,早年他受到秉昆的照顾,长大后却出了家。这位双眼看不见的高僧却屡屡有预言之论,他对周蓉需多听蔡晓光的看法让不由地让秉昆想到是谁拯救谁是无法说清的。这些带有神性主义倾向的情节都加深了小说容量和深度,引起读者深深的回味和反思。

 

 

毛夫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