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成:亢奋的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作者: 阿 成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8-03-19 09:58 阅读:

 

几乎全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用其他城市名命名的街道,像北京、上海、天津都是这种样子。不过是有的引用的多一些,有的引用的少一些罢了。还有一些城市将外国城市的名字作为自己城市的街道名,也很有意思。我想之所以将其他城市名作为街道名,通常是因为在历史上曾有那个城市的先民在此居住过,即顺便也方便,而且还很贴切,于是便将人家所在城市的名字作为一条街道的名字了。当然有的城市也是灵机一动,就这么命起名来了,触类旁通,就这么,顺势将一条条街道按着城市的名子排列下去。

哈尔滨也不例外,像今天的比乐街(过去叫比利时街),就是在街道登记的时候,因为有一对比利时夫妻在这儿居住,故命名为比利时街。除此之外,还有蒙古街、高丽街、克萨克街、鞍山街、埃德蒙顿路,等等,都是这样。

今天的龙江街原来叫齐齐哈尔街,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就在这条街上。可以想见,当年走在这条街道上的法国人要比其他街道多一些。只是我们难以猜度这些早已蒸发了的法国人,步履此街时怀揣怎样的一种感受。是啊,回到历史,还原历史的真貌,在本质上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梦想而己。

我谈一下对法国领事馆的看法。

欣赏这幢法国领事馆建筑,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在某些细部的处理上,无一不体现法国人的那种绅士感、端庄感和严肃感。从这幢建筑上,我们能明显地感到法国人仍然坚持着高卢人的文化品质,不放弃曾经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之主宰的拿破仑式的自豪与骄傲。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法国人在世界各地处处都在极力地强调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灿烂的文化和殷实的经济实力。

在这之前,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曾在东大直街上。东大直街上的领事馆是他们的一个临时栖身之地。当新馆建成之后,便立刻迁往龙江街。这幢新的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造得非常华美、厚重、明快,丝毫没有那种犹豫不决,临时将就,或者患得患失的感觉。在他们有意营造的厚重与华美之中,都尽可能将这幢建筑物上的每一个细部采用法国式的建筑艺术手法加以处理,使之能够鲜明地凸现法兰西的浓郁之风,展示法国人卓尔不群的文化品位。因此,新建成的法国领事馆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一出现,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有许多外国侨民和当地的中国人驻足观看。《远东报》、《哈尔滨日每日电讯广告报》、《新边疆报》、《满洲报》等一些当地中外报社的记者也过来抢镜头。总之,那一天,得意洋洋的法国人算是出尽了风头。

当年,哈尔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飘扬着各国国旗的外国领事馆,好像哈尔滨是联合国所在地一样。

说到这里讲一件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毛泽东同志一度曾想把新中国的首都建在哈尔滨。资料上介绍说哈尔滨是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所在地,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哈尔滨为特别市,非常重视这块风水宝地,并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后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考虑到哈尔滨毕竟远离中国腹地,并随着三大战役频传捷报,毛泽东认为不必再远征哈尔滨宣布新中国诞生了。

用现在文坛流行的说法是,哈尔滨入围了。特别市便是一证。

……

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07518

开办,四年后,于19311218

升格为一级领事馆,领事馆的总领事是列诺-依鲁伊。1923年,法国领事馆的领事是一个叫普伦敦的人。一年以后,由波朗特继任。

尽管法国人以浪漫著称,但是,很显然会享受的法国人不是到哈尔滨度假来了。自从法国领事馆开馆那天,各种业务就十分繁忙,人来人往,进进出出(还有拿着单子小跑的),总之各色人等络绎不绝。在这幢房子里一点也看不到法国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悠闲劲儿。特别是进入1922年之后,领事馆里所有的法国人的行为都变得亢奋起来,首先,法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布拉尼斯商会,专门抛售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法国产品,以扩大法国的影响力。紧接着又成立了科费拉尼瓦姆商会,专门兜售法国生产的各种莫名其妙的工艺美术品,而跟上来的布拉普塔尼斯商会,专营女人(包括男人)用的化妆品,香水、假发、伪乳房、网扣面罩,以及各种彩印的时尚画报。弗坦特商会则专营粮食,马弗尼塔商会专营自动车,等等。那一阵子,法国领事馆的官员都忙坏了,为他们办理相关的手续,参加各种商会的开业酒会、庆典。不仅如此,强劲的法国风吹得人心醉,城市狂,在哈尔滨几乎到了中外人士言必称法兰西的程度。这就难怪初到此地的外乡人称哈尔滨是东方的小巴黎了。

进入1923年之后,法国人开始更上一层楼,法国万国睡车公司(多有意思的名字)负责人布雷拉恩来到了哈尔滨,他此行的目的是,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一道,着手组织筹建“——莫斯科——柏林——巴黎的国际旅游热线。这一工程由于有法国政府、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做后盾,很快付诸实施,而且生意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另一方面,法国在哈尔滨建立了一个办事机构,开始大做军火生意,而且手法灵活,或直销,或拼缝、或中介、或转销,转账、现款,都行,实行一条龙服务。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同年,法国人又在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支持下,与当地人合资创办了哈尔滨——海参崴、哈尔滨——黑河、哈尔滨——赤塔、哈尔滨——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的长途电话事业。除了中东铁路经营权,法国人已经走在了这座城市的前列。电话和旅游,加上军火和化妆品,这几乎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法国人全部吃进。

——可你有时候却误认法国人在悠闲地散步,其实他们始终是在向前走,并且已经走在了别人的前头。

除此之外,法国人还在哈尔滨建立了永盛面粉公司,有记精米公司,各土斯酒厂,法国眼镜公司,法国复新建立公司,法兰西服装有限公司,李良特药品及化妆品制造公司,巴黎玻宝罗香皂公司,马尔塞夫耶公司,巴黎布罗科尔化妆品公司,法国肥皂公司,法国靴鞋公司,飞龙机器公司等等。 在哈尔滨,法国无处不在。

这时候,你再端详这座昔日的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真是不胜感慨。

 

阿成,原名王阿成。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短篇小说《年关六赋》曾获1988-198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曾著有长篇小说《忸怩》《马尸的冬雨》等七部,短篇小说集《胡天胡地风骚》《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哈尔滨的故事》 《良娼》(英文版) 《空坟》(法文版)《上帝之手》等四十余部,散文集《和上帝一起流浪》《馋鬼日记》《哈尔滨人》《胡地风流》等十余部。诗文集《唐诗译注图》(中英文对照版)。并创作电影《一块儿过年》(合作),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上、下集),话剧《哈尔滨之恋》(合作)等。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韩等多国文字。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