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影响我最深的、我最喜欢的,还是现实主义

作者: 李英俊、丛子钰 来源: 中国作家网 时间: 2019-08-18 22:36 阅读:

梁晓声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作家梁晓声凭借《人世间》(上、中、下)获奖。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梁晓声老师,记录下他得知获奖后的心情。

“我在创作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考虑那么多的。我曾经和中青社的同志很认真地讨论过,要不要报选,因为我觉得机会更多的应该是给一些年轻人。”梁晓声也知道出版社的同志很关心这部作品的结果,“我对他们说,一切平常心,顺其自然”。尽管如此,能够在70岁的时候荣获这一重要大奖,还是让梁晓声很欣喜。 “这部作品能得到共识,有幸获奖,我感到很欣慰。这对我肯定是一种鼓励,这个鼓励对我接下来的写作也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到《人世间》,梁晓声一再强调他对于现实主义风格的坚守。“我是按照很现实主义的风格来写的,而今天现实主义写作所面临的挑战性也很大。”尽管如此,梁晓声又有一份笃定的自信,他说,“我当时写的自信在于,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评论家怎么评,不管市场上它是否会遭到冷遇,不管读者是不是喜欢,这是我写了那么多年的一个总结,是我以自己对现实题材文学的理解,来尽自己最大能力创作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我首先确实是要向现实主义致敬。尽管文学有各式各样的流派、各式各样的主义,但是影响我最深的、我最喜欢的,还是现实主义。”梁晓声深情地说,第二是向中国的大三线工人致敬。这个作品中写到一位父亲式的人物,他是大三线工人。梁晓声的父亲也是大三线工人,在他懂事之后,他和父亲只见过十几次,每次也只不过十来天。那还有就是向工业转型时期,为了国家的城市改革而承受痛苦的下岗工人致敬。“最后是要向书籍致敬,好书影响了我书中的一些人物,书籍也赋予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个作家,我希望通过作品去感化别人。”梁晓声说,作为作者,当我写下它们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教育自己。因为你写一个好人,他的思维过程你根本不信的话,你是写不出来的。他希望通过这样一部作品,为年轻人了解我们国家前30年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参考。

《人世间》长达130万字,梁晓声全部靠手写,写了将近三千几百页的大稿纸,颈椎病越来越重,眼睛也花了,手也不那么听使唤,越往后写,越难以把字写到格子里边去。虽然是难以承受的辛苦,但是梁晓声也必定要完成这份沉甸甸的“致敬”。对他来说,这部小说还意味着转变。他以前的多数长篇小说都和知青题材有一定关系,主人公大多都有“知青身份”。但是,《人世间》主人公们身份很多元,写了他们的父辈,即新一代的建筑工人;又写了与他们同时代的小青年。“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这些没有下过乡的小青年属于被忽略的群体,我应当为他们书写群像。”关于这部书所涉及到的下岗工人、教授、曲艺家、文艺家等形象,梁晓声采取了“样本”式人物介绍,希望以此让小说具有一定的广度。“这部作品的人物虽多,但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的孩子,包括次要的、我不喜欢的人物,比如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的角色。”对于写作,梁晓声一直坚持,即便是写自己的经历和熟悉的事物更为顺畅,作家也应该多写他者,而不能一味地只写自我。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