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喜运:一曲菱歌——王秀梅《河之干集》赏读

作者: 荆喜运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8-11-06 11:24 阅读:
荆喜运:一曲菱歌——王秀梅《河之干集》赏读
  看到《河之干集》一书,十分欣喜,并以先睹为快。

前些年应孙总编之托,我担任了《劲旅》报为期三年的报纸审读员,当时作者任四版编辑,接触较多。她的文章我向来十分欣赏,曾对她说,若你的文章结集成书,可不要把我给忘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前几天拿到书,用了几天时间集中读完,掩卷思之感想颇多。《河之干集》,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她以母亲河——黄河为主轴,以她周围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为素材,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深邃的目光探究着这片古老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显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与时代变迁,她抒发的是黄河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眷恋之情、感激之情。她用手中那枝生花妙笔,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描绘得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令人陶醉,真是一幅精美绝伦的时代画卷。
  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先生于康熙三年(1664年)正月,由蒲洲经荣河赴河津一游,面对龙门,写下了这样壮丽的诗句: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提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古往今来一直得到人们的称颂,可是有谁知道,就在夏禹治水的故事之前,还有一个错开河的故事。作者凭着她敏锐的新闻嗅觉和不怕吃苦的毅力,采访考察,将这个埋藏于民间多年的动人故事,完整地开掘了出来。文章这样写道:据当地人讲,错开河是鲧开山治水时留下的,由于勘察失误,鲧开凿的这条小河道没有捆缚住黄河这条狂暴肆虐的黄色巨蟒。鲧眼看因一己之过失而造成人力、物力如此巨大的耗费,而黄河依然泛滥成灾,于是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以身谢罪天下。后来,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终于在错开河的旁边开出了一条制服洪魔、流向大海的河道,完成了治水的使命。根据错开河的故事,作者抒发了这样的议论:在人与自然漫长的进化中,山川形胜的存在往往早已超出了自然的范畴而成为寄托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载体。人们赞美英雄,向往成功,山水便常常成为记载人类功绩的另一种形式的纪念碑。但错开河记载的并不是人类的荣耀与辉煌,而是人类的局限与过失。”“真理就在谬误的隔壁,鲧就差这么一点点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看完这篇文章,心生无限感慨。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正是这些失败者,用粗糙的双手,摸清了航道上的暗礁,用自己坚毅的身躯,为后来者铺砌直达峰顶的阶梯。没有失败者的奉献与牺牲、摸索与尝试,也难有后来者的成功。所以,当我们为成功者歌功颂德时,千万不要冷落了那些失败者——我以为,把鲧的名字与他儿子禹一并镌刻在龙门山的石壁之上,才能还历史一个公道。
  天下黄河十八弯,上溯五千年,中华民族不正是从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荣耀与耻辱中走过来的吗?类似错开河的事例屡见不鲜,远的近的,我们可以联想起许多许多。对于我们的前辈,失败的英雄拟或成功的英雄,我们都应会怀一份宽容与崇敬。
  《河之干集》的命名,作者是借用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伐檀》而得名。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首民歌的发祥地,据说在当时的魏国,现在的山西芮城县境内。诗歌中的河就是黄河,就是河岸的意思。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听到坎坎作响的伐檀声,也可以听到《响在黄河故道上的爷爷的独轮车》在河滩盐碱地上的碾压声,更令人激动的是现代化工厂机器设备的轰鸣声和劳动者的欢笑声,合奏成一部时代交响曲。一个年轻女作者,能有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手笔,能写出这样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我真羡慕作者那枝纤巧生花的妙笔。她以写景见长,在她的笔下,山和水似乎都有了灵气,花儿在微笑,鸟儿在歌唱,群芳竞秀,峰蝶争香,侧耳细听,有潺潺流水声传来,有虫蛙的戏闹声盈耳,真是精美绝伦,美不胜收。
  在《春日印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春姑娘,她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在她的调度下,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场戏便正式开场了。春姑娘冲这边一点头,一袭黄衫的迎春领着,桃姑娘、杏姑娘带着穿红着绿的姐妹们手牵着手跑上台来,一脸灿烂地站在春天的阳光里,白的白,红的红,粉的粉,惹得一群蜜蜂嘤嘤嗡嗡。春姑娘往那边手一指,沉睡了一冬的小草们伸伸懒腰,打着呵欠,将头探出地面,好奇地朝外面的世界张望着。一个冬天不见了,他们高兴地互相点头打着招呼,小声地说笑着,愉快地交流着,惊醒了还蜷缩着身子在地下过冬的小虫子们,它们也开始行动起来。于是,沉寂了一冬的大地重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生机。再看她对春雪的一段描写:和冬天擦肩而过时,调皮的春姑娘回眸妩媚一笑,趁步履蹒跚的冬老人不注意,从他鼓囊囊的行囊中掏出一样东西随手往空中一扬,一场春雪轻轻盈盈地降临大地。读她这些如此生动活泼的文字,真令人拍手称快。如若东汉蔡司徒伯喈老先生再世,检阅此文,也会将: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的赞词书赠于此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在山东长大,在泉城济南度过了她七年的求学生涯,诗人杜甫写道: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都出自这里,他们也都是黄河儿女的佼佼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的优良品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杜甫的名句。作者读书非常勤奋刻苦,在大学读书时,图书阅览室是她最常去的地方,这给她后来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她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书中的《韩石山印象》、《刘虔其人》等篇章中,都记述着这样的文字。我今年已七十有余,与作者可算作忘年之交,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有时凭着一得之功与一孔之见,班门弄斧指指划划,常惹人厌,而作者每次总认真倾听。
  在该书的后记里,作者谦称她的写作是一种游戏,她的这本小册子只能算一枚青杏,虽然已具备了果实的雏形,但还是生涩的,还不到饱满成熟以偿农人辛勤劳动的时候。看了这段话后,不由想起了古代文坛上的一段掌故。唐代学子朱庆馀准备进京应试,想得到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推荐,便写了《近试上张水部》一诗,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朱庆馀自喻新娘,将参加礼部考试比喻成去见公婆,探问张籍自己的诗文是否够格。善识千里马的张水部,慧眼识英才,即赋《酬朱庆馀》绝句: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称赞越女有高超的歌唱天赋,即使用贵重的齐纨来奖赏,也不足以酬谢佳人的歌喉,一曲采菱之歌,价值万金。写到这里,我觉得作者的《河之干集》又何尝不是一曲万金难求、脍炙人口的菱歌呢!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