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钦尼玛:仓央嘉措的道歌

作者: 华锐仁钦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9-05-12 14:11 阅读:

   timg (1).jpg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他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一生传奇颇多,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很多人可能会把它当成一首情诗来欣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的真诚不变,因此国内外有很多喜欢藏文化的人为此而痴迷。有一首这样的诗歌大家特别熟悉。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这首诗很多人被误认为是仓央嘉措的诗歌。其实作者另有其人,她是一位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作者写的。这首诗歌明显表现出了浓浓的情感世界。还有西藏有一家玛吉阿米的藏餐也破有名气,很多游客到拉萨后一定要去这家餐厅吃藏餐还要留影。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黄房子是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也被解读为仓央嘉措的诗歌表达的是丰富的感情世界。很多学者也提出这是对仓央嘉措本人的误解。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这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尝试。另外一种可能性的欣赏角度就是在仓央嘉措诗歌中体会佛学精髓思想值得细细品味。今天我们更多的从他的诗歌中感受佛学中大家广泛谈起的佛教理论我执五蕴方面探讨一下。

佛教博大精深的精髓传承上千年,其中各派同根同源,但分支各有不同。其表述佛教核心思想时对五蕴和我执的表述很多,历代各派大师用善巧方便的法门传承了佛教重要的思想。在表述和传承佛教的过程中习惯用比喻来解释精要。取什么样的例子来准确表达一种佛教知识让所有人能浅显易懂尤为重要。历代大师从小要接受很多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因为他们有着传承佛法的责任和使命。从仓央嘉措的诗歌中不难看出用情感做比喻解释佛教奥妙的可能性比较大。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最熟悉的感受。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情感,世间哪怕说了千遍万遍也不会让人感到厌倦的就是情感。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永恒存在,永远挥之不去,陪伴每个人的一生。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段难以言状的情感,有些人总想把它忘却,但又不时的想起。情感不在别处就在在我们心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源自执。既然情感世界都源自这个概念,那肯定和五蕴有直接的关系。

那什么是五蕴呢?

第六世多识活佛,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出版的《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里这样解释到,“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五蕴的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每个人丰富的感情世界都囊括在五蕴这个概念里。

佛教的更本目的就是让众生脱离苦海。为什么人们有那么多的痛苦呢?主要是因执而引起的。如月称在《百伦疏》中说:是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其它事物而存在的自性。很多人为情感所困都是因我执而引起的。如果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树立诸法无我概念。难道头是我吗?回答肯定不是。难道手是我吗?回答肯定不是。难道心脏是我吗?回答肯定不是。那我又是什么呢?佛法深刻揭示自我和客观的无自性本质,目的是为了消除虚妄的我执和贪心。《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这也表达了五蕴皆空的思想,这个空的概念阐述引出来了佛学中长谈的是空的不存在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以上简单归纳情感是的一部分,仓央嘉措的诗歌里不难看出用情感表达来理解佛法中的五蕴皆空、我执、诸法无我、脱离痛苦的精髓思想。因为情感是五蕴的一部分,而五蕴产生了,诸法无我达到脱离痛苦的结果。

仓央嘉措诗歌翻译里面,很多人公认的著名藏学家于道泉老师翻译的66首仓央嘉措诗歌更贴切更接近原意。以下是于道泉老师翻译的部分原版仓央嘉措诗歌

1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未生娘的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注:未生娘系直译藏文之ma-skyes-a-ma一词,为空行母之意。

2

去年种下的幼苗

今岁已成禾束;

青年老后的体躯,

比南方的弓还要弯。

注:制弓所用之竹,乃来自南方不丹等地。

3

自己的意中人儿,

若能成终身的伴侣,

犹如从大海底中,

得到一件珍宝。

4

邂逅相遇的情人,

是肌肤皆香的女子,

犹如拾了一块白光的松石,

却又随手抛弃了。

注:松石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宝石,好的价值数千元。在西藏有好多人相信最好的松石有避邪护身的功用。

5

伟人大官的女儿,

若打量伊美丽的面貌,

就如同高树的尖儿,

有一个熟透的果儿。

……

于道泉老师翻译的仓央嘉措描述的66个章节,从佛学里阐述五蕴和我执的角度和人们对情感本质深层次理解的角度来说,仓央嘉措用这种情感的例子来解释佛教五蕴和诸法无我的可能性比较大,用浅显易懂的举例来解释佛教中的原本的特性和情感的本来面貌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

比如我默想喇嘛底脸儿,心中却不能显现;我不想爱人底脸儿,心中却清楚地看见。仓央嘉措这节表面上看叙述的是想念情人,但从前两句看有点像表述闭关修行的过程,现在很多人也已皈依佛门,也拜了上师,有很多修行闭关的课程。很多寺庙里也有很多僧人长年闭关修行的课程。因为闭关是佛教密宗修行的主要方法。大多数人修行闭关的时候守不住念头,妄念纷飞。很难进入禅定的状态。没有分别念的状态就是禅定状态,就是融入心性的状态。也许他就是告诉人们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情感和佛学里讲的诸法无我一样,有很多的相似性。如果一个修行者拿出用情感的力量去修行,没有修不成的真果。

会说话的鹦鹉儿,请你不要做声。柳林里的画眉姐姐,要唱一首好听的调儿。仓央嘉措这节里表达完整的佛学因明的辩证思想,同样是鸟的声音,但鹦鹉的声音是没有思想的,也许它的声音好听,但它自己也不知道是啥意思。因为它的声音是学别人的。而画眉鸟虽然钻到柳林里平时很难看见,但它的声音表达着某种信号悦耳动听。表面相似的东西本质是不一样的。

去年种下的幼苗,今岁已成禾束;青年老后的体躯,比南方的弓还要弯。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这节前两句讲的是佛教提倡的因果理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后两句讲的是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生老病死。

若不常想到无常和死。虽有绝顶的聪明,照理说也和呆子一样。仓央嘉措佛教中认为无常和死亡是佛教最大的智慧,而且要一直不停的每天观修,直到生起相应的次第。坚定的智慧如果遇到任何事情也不会动摇对佛的信心。佛教上讲观想无常和死亡是佛教在世间传播的大法。如果连无常和死亡都不愿意理会,那聪明究竟有什么意义。

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仓央嘉于道泉老师这样解释,据说这一节是仓央嘉措预言他要转世在理塘的的话。藏族朋友还告诉了我一个故事,也是这位仓央嘉措的灵童转世在理塘的预言,因为诗歌里提到要到理塘去的涵义。据说仓央嘉措去世以后,西藏人民急于想知道他转世到哪里去。先到箭头寺去向那里的护法神请示,不得要领。乃又到噶玛沙(skar-ma-shangi)去请示。那里的护法神附人身以后,只拿出了一面铜锣来敲一下。当时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等到仓央嘉措在理塘转世的消息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作响锣的青铜藏文叫作li(理),若把锣一敲thang(塘)的一声响,这不是明明白白地说仓央嘉措在理塘转世么!

如果我们认同了仓央嘉措的诗歌用情感表达佛教的奥妙,那他的诗歌一定是道歌,而不是情诗。不管我们从那个角度来感受一个名家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角度和独到见解。也许笔者感受这部名作的视野太狭小,也不值得去细细品味。但从一个大家喜欢的角度来感受仓央嘉措的名作也不伤大雅。

 

 

 

 

1554372404(1).png

【作者简介】仁钦尼玛,藏族,70后,安多华锐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刊。善于用一双善良的眼睛,去感受雪域的山山水水。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