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雪:藏在文字里的利津故事

作者: 李小雪 来源: 时间: 2020-04-25 14:40 阅读:

  

——散文集《东津渡,流淌千年的风雅》出版发行始末

 

1587796600(1).png

 

这本书,缘于一次活动。20199月,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在利津县举办,这次一次文学的盛会。

去年921日至23日,以“神奇黄河口,风雅东津渡”为主题的全国性、地标性、永久性散文节会——首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在利津县举行。来自山东、陕西、天津、河南、重庆、四川、吉林等12个省市的散文名家和散文作者130余人,走进利津县博物馆、乡村旅游示范村——佟家、黄河滩区迁建示范村——高家台、黄河利津王庄险工段、渔汀湾、铁门关等地采风,亲身体验黄河滩区的风土人情,感悟利津人民干事创业守护黄河的情怀,走近黄河,倾听黄河故事,书写新时代黄河风采。

此次首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的举办,可谓名家云集,吸引了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廖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著名作家叶梅,全国政协委员、天津作协主席赵玫,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光明日报》原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蕙,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新生代散文家吴佳骏、格致等前来参加。活动嘉宾来自12个省市,不仅有成名已久的散文大家,还有众多散文新生力量。
  此次散文大会,“黄河”成了作家们心中的核心词,黄河的吸引力令他们作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我是奔着黄河来的,想更近距离地看一看母亲河,了解黄河边的故事。”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格致说。“我出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母亲就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带着这份情感,廖奔一接到邀请,就放下了手头所有的事务,从北京赶到了利津。“黄河的吸引力是第一位的,黄河值得写的东西非常多,也是我创作的源泉。”在与大家交流创作经历时,廖奔以黄河为题,向大家讲述了黄河对他成长、创作的影响,分享属于他的黄河故事。
  黄河不仅吸引着诸多省外嘉宾,也让省内的许多作家魂牵梦萦。“我从黔南来到山东整整35年了,走了不少地方,但利津是第一次来。”枣庄市作协主席、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简默,一到利津,他迫不及待地走出酒店,“走走看看。”“在城市的腹地,我甚至看见了路边摇曳的芦苇,我能够想象她曾经的沧桑,饱经的苦难,我开始对她心怀敬意。”泰山文艺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简默说。
  采风活动刚刚结束,大批带着利津温度的鲜活文字见诸于全国重量级报刊和网站,堪称铺天盖地。作家叶梅的散文《黄河人海》很快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发表;作家韩小蕙的散文《咆哮赶海的黄河》也发表在《文汇报》副刊的头题位置,随即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作家马力的散文《天上之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家赵玫的散文《他们,还好吗》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王剑冰的散文《黄河口威风锣鼓》发表在《大众日报》上,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发表在《青年文学》《散文百家》《鹿鸣》等国家级重要文学刊物上。省内作家的一批作品,也陆续在报刊发表,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东津渡,流淌千年的风雅》收录作品60余篇,28万字,是一部由山东省散文学会策划,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精心制作,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该书是用散文的形式描写黄河口小城利津历史人文风物的精美读本。

“这些文字是散文作家走进利津,感受利津所书写的生动华章。无论是黄河岸边的一排排新居,还是沉淀在岁月里的铁门关,无论是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的大项目建设,还是站在大堤上眺望黄河远去,都是接地气、有温度的采访。一个个细节点亮了作家的眼睛,也打开了利津这座古城的芳华。”中共利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乃梅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用开放的胸襟,拥抱黄河,用包容的精神,接纳八方。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黄河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汇。利津历史文化悠久,文学爱好者众多,拥有国家级、省级作协会员12人,县级会员200余人。这次迎来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是利津文学和文学作者的福分,是利津的福分。”参加活动的利津县政协委员、作家李俊三说,“我作为一名文学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一个基层作者,要以此次散文大会为契机,潜心创作,不断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佳品力作。”

“这样高规格的散文盛会在利津举办,说明利津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与支持,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功德无量。散文名家汇集在河海交汇处的利津,参加首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是一次文化的汇聚,也是满怀蓝色梦想的汇集,更是对黄河文化重新认识的开始。他们聚集在这里,形成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从此,满怀理想,奔向辽阔的大海,义无返顾地走向有诗意的远方。”活动结束后,九三学社社员、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诗人陈忠说。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