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兰:风雪探文庙

作者: 纳 兰 来源: 时间: 2020-02-13 12:26 阅读:

 

数九寒天,雪落无尽。忽然想:该去哈尔滨文庙看看了。

文庙红墙黄瓦,矗立在那儿,仿佛千年了。读高中时,常经过那里,透过黄色的琉璃瓦檐,总能感到一股神秘气场在其中萦绕……终没进去看看。二十年转瞬如一日,忽有一天坐卧难宁:为什么不去文庙看看呢?

踏着厚厚的积雪,穿过哈尔滨工程大学狭长的校园甬道,径直来到侧门。正门是不开的,具体原因并无史料记载,约定俗成的说法是:若某地修建孔庙,必须“当地出过状元”方可推倒影壁修建正门。哈尔滨文庙落成于1929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废止于1905年,其间没有状元来此祭祀过,文庙便只好一直开着侧门。如此说来,真是哈尔滨历史文化中一大憾事呢!

文庙始建于民国十五年至十八年,占地25000平方米,一座标准的清代建筑。

入文庙,见古树参天、虹桥飞架、泮池如月。天上飘飞着鹅毛大雪,整个院落被粉饰得一片素白。偌大一个院落里只有我和爱人。伫立于雪中,我们相向无言,不知这一刻一定要拜谒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怀?

静默中,但见池南的彩画照壁上镶嵌着琉璃雕花瓷砖,凸起的部分早坠满了白雪——那就是人们盛赞的万仞宫墙吧?据说后人拜祀孔子,由于有了这样一堵墙,而越发彰显圣人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池北的棂星门由三间四柱木牌坊组成,上饰的和釜彩绘图案散发着一股非同寻常的贵和之气——这也是只有皇家建筑才允许用的,由此可见,哈尔滨文庙规制不小。不远处的东西牌楼与棂星门遥遥相对,并称为"三楼"。穿棂星门,过主院大成门,便进入前后均环有白玉栏杆的一片敞阔之地。院落中心的中路甬道上,“孔子行教铜塑像”高矗眼前!

心里顿生肃穆。

——与千年盛传的孔子,到底于某一时空面对面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拜谒孔子?这种意愿坐落于胸很久了,化为挥之不去的欲念。我们要完成与孔圣人之间怎样的心灵的传递?与这位先贤智者,进行怎样的心灵的拜会?

寒风吹彻,大片大片的雪花随风漫舞。飘飞的雪里,孔子束发长髯,表情庄重,着长袍。我与孔子跨越千年相视无语,一时不知,孔子的心里,当有怎样的思想?

我则满腔满腹的苍凉!

纵观人类历史,还没有哪个知识分子像中国的孔丘那样,长期受到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尊崇,到了唐朝,已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在孔庙的建筑中得以反映与展现。可以说,孔庙“发展”的过程,亦成为一座座“建筑标本陈列馆”。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天资聪颖博学多思,成年以后开始收徒讲学。他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以便施展抱负治世救人,可是,直到51岁方步入仕途。后来又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去职离国,从此,率弟子行游天下。68岁时,“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子返回鲁国,那时,其哲学思想与道德学问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孔子“述而不作”,晚年时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中国最古老的珍贵文化典籍。司马迁这样评述道:“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自见于后世”的愿望终于达到了。

慢慢地,步入中院。中院是文庙的主体,院内古树参天殿宇上下均为银装素裹。正殿的主建筑名为“大成殿”,台基由玉石雕栏环绕,看上去雄伟壮观气宇不凡。院子的东南角立一座驮碑,碑词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撰写的,史称《哈尔滨文庙碑记》。西北角的石碑是《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上面阴刻着捐款者的名单和款额。文庙后院,有崇圣祠、东西侧殿……

肃立于旷阔的院落中,雪仍在下,扑朔朔落到我们身上、脸上——心里凭生一种宇宙性浩瀚无际!不知世世代代人们在拜谒孔子时,以虔敬之心相供奉,会与九泉之下的孔子相呼应吗?倘孔子泉下有知,会感到欣悦吗?要知道,生前的孔子饱尝人情冷暖,百般失望之后,叹气曰:“吾道不行矣!”不想死后“其道畅行”,那么,足可以聊慰这位老人一颗失落、孤独的心了吧!

透过飘飞的白雪,庙宇看上去更加肃穆。我们以一已之力呼应感味着孔子,会获得怎样的领悟?会产生怎样的偏差?要知道,世世代代统治阶级有意无意地误读、讹传着孔子思想,其“夫子之道”成为统治阶级利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的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新皇帝建国之初,一定隆重祭孔,大修庙堂以阐“文治”;朝代衰落时,也会重修孔庙企图宣扬“圣教”,扶危救亡……

相信所有意化的“篡改”均不能掩饰其原意,拂去历史的尘沙,仍可洞见夫子畅达怀柔的思想与普世的情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耳边似乎传来《论语》警句的诵读声,那些至理名言、至深道理,直到今天仍引领着我们,化为东方文化基因,为世世代代人们所传颂。

历史总于不经意间铸就。所经见的身影,一份一份回思、畅想,所有思维断片的醒悟……人情琐碎人世波折,链合成绵延不绝的文化之藤萝,在我们心中交缠、盘旋。我们被牵念着羁绊着,丝丝缕缕纠葛着,走到了今天。

雪越积越厚了。我们今天一定要拜谒孔子,是为追寻什么吗?是物质相对饱和之后对于精神的祈望?还是一种必然的感情的依循?

哈尔滨孔庙,坐落于荒寒绝域的东北的一角,不知当年筹建孔庙时,东北军阀中的有识之士,是否想于敬奉之余连通着对于文明的追索,一定要于几千年中寻找中华文化的血脉,还是仅缘于对博大精深华夏文明的信仰——儒家思想,一度成为后世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

这样一种情势下祭孔,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均能圆融中国人的心。中国人的内心少不了对于“圆融”、“圆通”的祈望;中国人是很讲究“圆满”的。长久“文明”下来的百姓人家,总要于某种机缘下,以一己之力或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寻求某种“寄托出路式”皈依,孔子思想,便能适时宽慰、安置自己的心。

眼前的大殿岿然不动,如同固定的石头的史诗。它默然记诵着哈尔滨一段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雪落无痕,漫远的天际间,静若修禅的殿宇使人心生敬畏。我们顶礼膜拜。心里始终萦绕着一种钦念之情。这念头和着这里独具的气场,与东北这片非同寻常的土地,一同焕发出某种全新的意义!

雪越下越大了,看门守院的老人在各殿宇间扫出了一条条细白的通道——到达孔子,有了一条条被刻意清扫出的裸着青砖质地的净白通道。通道曲径而通幽,直连着我们的心。我们探寻民族精神矿脉的心里,是否由此获得了一条条通途?等待是需要时间的。孔庙座落在这儿,等待我们千年了。它默默淡淡,在历史漫远的天际间,对于所有的朝花夕逝、寒来暑往,都已经司空见惯;它默默矗立,对于谁的来去,有没有为它焚一柱香,敬一次香火,都是不会有一丝计较的——那是一种旷世的情怀。

而我们作为“根”来依循孔子伟大的思想,是否想适时医疗“现代人的病”?它是怎样一剂救赎的良药?当纯美的天性在人们心里渐次消失,当忠直善良与所有的外饰不相谐调甚至有所对峙,人们多么需要一盏亮在心里的明灯!常常想,孔子多么像一位得道的高僧,或者唠唠叨叨深怕人们出错的老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能带领弟子奔走各国倡导君王德政;他主要倡导“仁”,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这种“以德治民”的主张,直至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意义。

肃立雪中,曾几何时,喝松花江水长大的我们迫不及待地远离家园,欲在大千世界里找寻自己最为瑰丽的梦!我们去岭南的各大宗祠拜谒过别人的祖先;去名山古寺寻找佛祖的痕迹……如今,大雪没膝时,重归故里。心里空落落的。这一天雪落不尽,漫天的雪中,我拉起爱人的手,走进拜谒孔子之路…… 

微信图片_20200213123841.jpg

作者简介:纳兰,本名徐桂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艺术家代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阳岛美术馆特聘书法家、国画家。毕业于哈尔滨市师范大学美术系。出版散文集《墨色浮香》,长篇小说《救与救赎》、《谁 是赢家》等。大量散文、杂文、微小说、影评、画作、财经评论等作品刊发于《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新晚报》《家报》《小说林》《北方文学》《岁月》《广州文艺》《江西日报》《廊坊日报》《铜吴堡》《诗意人生》《文学自由谈》《八卦街》《民俗报》《潮头文学》《艺术频道专访》《印象松北》《“梦之旅”原创文学网》《古典文艺研究》《保险文化》《飞天书画廊》等各大报刊及公众号;多篇散文作品被《薇电台》美文美声朗诵;《救与救赎》长篇小说评论刊发于《文学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等报刊。多幅绘画作品印刷为“喜迎中国十九大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主题邮票、一卡通电话卡、明信片,制作为纪念币,收录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的《中国邮册》。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多幅文学作品与当代名家作品合集出版。入选“影响中华 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被评为“荣耀中国·2010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