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性能:张掖的时光书

作者: 胡性能 来源: 文学报 时间: 2020-04-15 20:42 阅读:

我很好奇,如果从空中俯瞰甘肃张掖一带,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河西走廊里热烈的生命、巴丹吉林沙漠的荒寂,三种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在此交汇,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盛宴?生命极端对立的荣与枯,让我联想到西班牙画家达利笔下那几块变形的钟表,柔软的钟表或悬挂在树枝上,或搭垂在平台的边缘,仿佛那些由金属和玻璃制成的钟表,正在安静地变形和融化。

导致我产生这种奇异体验的,是当我离开张掖市前往六十公里以外的平山湖时,我的视野里出现了完全迥异的两个世界。车窗的左侧,能够看到渐行渐远的祁连山,黛青色的山体上端,高耸的山峰已覆盖上了积雪。尽管距离遥远,却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那巨大的山体上面,有溪流、葱郁的树林、铺陈开去的高山草甸,以及藏身其间勃勃成长的生命。而车体的正前方是背道而驰的景色:墨黑色的泥青路刺入一个洪荒世界,仿佛只是一瞬间,我们便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亘古、苍茫、寂寥。车窗外,近距离晃过的那些矮小的山体,坚硬的岩石呈灰黑色,上面见不到一丝生命的痕迹。世界仿佛在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南边代表了白昼和生命,而北面代表了长夜和死寂。

东西向的河西走廊,有如阴阳的交汇之地,穿行于两个世界的接缝处,我能够轻易地发现时光的流动并非匀速。它在南面那些四季分明的山体上流动得快一些,而对于北面的洪荒世界,时光仿佛停止了。由于缺乏植物的荣枯作为标识,北部的苍凉呈现出一种永恒。这种时光流逝的快慢不均,我们也能够从河水的流动中发现,从植物的生长中感悟,甚至也能够从两张同年龄而又差距甚大的面孔中看到。不过,这些都不如置身于张掖北郊体会得那样真切。

达利当年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作里,描绘了一个死寂的旷野:平静的大海、舒展的沙滩、荒凉的海岸、方形的坐台、变形的马背、枯干的树枝……但这个画面里最醒目的,是三块柔软的钟表。变形的钟表,蓝色表面上的黑色指针仿佛还能转动,又仿佛已经彻底停止。我以为,达利在创作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时,一定感觉到了时光流逝的厚此薄彼,于是用几只变形的钟表,来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与发现。

我要去的平山湖,位于天山余脉的合黎山,隔着一条狭长的平原与南面的祁连山相望,随着目的地靠近,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隆起的红色山岗。湖的痕迹还不见端倪,空气愈发干燥,生命的迹像依然稀少,公路两侧那些低矮的骆驼刺几乎是唯一醒目的植物。我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不知道什么样的湖,才可能寄身于如此荒寂的世界?不过设想一下赤道线上的雪山,或者北极冰原上的绿洲,世间对立的两种事物,也许正是人间大美的隐藏之地。

据说从遥远的星际眺望,地球是颗蔚蓝色的星球。如果稍近些,看到的应该是黄蓝绿白四色。蓝的是海,绿的是森林,黄的是沙漠,至于白色,那应该是位于极地终年不化的积雪。然而真正靠近地球,会发现它的颜色远不是这样的单调,尤其是在甘肃张掖附近,色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世上所有的色彩,此地应有尽有。

这一切得归功于张掖的丹霞地貌。据说世界上的丹霞地貌有上千处之多,而张掖,则是这上千个丹霞地貌中色彩最为丰富的一个。之前我不知道平山湖是张掖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望文生义以为它是一个湖泊,并在前去的路上幻想能在中国西部的戈壁地带看到一个烟波浩渺的水世界。然而直到视野的尽头出现一片红色的山岗,我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目的地平山湖,因为那片隆起的山体看上去,就像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座古城,与所谓的“湖”风马牛不相及。而当我们乘坐的汽车沿一条狭窄的公路驶向山顶时,我才发现我们抵达的“湖”其实是一片瀚海,干燥得几乎见不到一滴水。

最初的失落很快被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取代。东西向的盆地,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铺陈到远天一望无际的红,夹杂着条状的黄,块状的白和絮状的灰,这种眩目而缤纷的色彩是如此宏大和澎湃,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这样的色彩我只在云南高原的晚天得以见过,黄昏时分云霞似锦,布满整个西天,那动人心魄的美是那样的遥远、虚幻和短暂。眼前的平山湖却不同,你相信千万年来,这些色彩就覆盖在这里,并且会一直保留下去。有一瞬间,我的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全部失灵,只剩下视觉,贪婪地捕捉眼前那震撼人心的颜色。

张掖城北的旷野少雨,空气能见度很高,站在“湖”的南岸,能够清晰地看到镶嵌在蓝天里的北岸。空阔的“湖”,海水渗漏干,只剩下透明的时间。那片寂静的瀚海,经过上千万年的淘洗,盆地中的沙岩,有的地方融化得快一些,另外一些地方融化得慢一些,时间一长,大地就有了不同。剩下的沙岩,形状各异,有的像威武的将士,有的像耳鬓厮磨的情侣,有的像游弋的长龙,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然的大美,其实应该剔除掉人为的命名。你命不命名,它都在那里,对自然来说,所有文化的装饰都只会是限制。甚至,这个地方也不需要导游的讲解,大地已经将它拥有的一切在我们面前裸呈,毫无保留。

许多时候,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放大,而此刻,上苍把世界的一切交给了视觉,视野里那些铺陈到远天的色彩舒展大气,静寂无声。世间的大美有权利让我们循规蹈矩,屏气凝神,我想起了美国学者葛洛斯曼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中所说的:“凡美好的事物总是出自安静的地方”。在平山湖,在寂静深处,你只要安静地眺望那些缤纷的色彩一刻钟,就会听到那些色彩中传来一种由远及近的声响。颜色的打击乐,只回荡在每个凝视者的内心,时急时缓,仿佛大地深处有一个秘密的乐队正在演奏。

在地球漫长的演变史中,海洋会渐渐隆起变为陆地,陆地也会慢慢沉沦为大海。两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张掖一带,南面隆起巍峨的祁连山,与北部崛起的丰饶与荒凉杂糅的合黎山,就像是从水面转动出来的两根时光指针。也许有一天,如若上苍乐意,东西走向的两条山系又会重新回到水底。

我相信,眼前的平山湖在远古的时候,也曾经碧波荡漾,但随着地势的抬升,海拔两千米上下的平山湖成为一个悬湖,没有江河的供给和滋养,湖里的水既蒸发于天空,也渗漏进大地。只是没有人能够亲睹这个过程。相对于一个湖泊的沧海桑田,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促。“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无边的暗夜!”葡萄牙人佩索阿,用两句诗写尽了生命的短促和时间的永恒。

从高高的山头去到盆地的底部,是每一个到平山湖的人必须的选择,因为太多的神秘和大美在下面等候着,否则你的抵达就只能是雾里看花或是隔靴搔痒。先前乘坐的汽车底盘太低,不好使了,为了安全起见,只能够换坐景区提供的军用卡车。当然,如果你有很好的体力,也可以直接迈开双腿,顺着陡峭的山路,或者干脆沿几乎垂直的悬梯而下。丹霞地貌的一个特点就是密布的悬崖与陡坡,平山湖这儿也不例外,盆地里既有南北向的上百米高的红色沙脊,又有深深切入腹地的峡谷。站在山顶,视觉受限,这些峡谷通常是看不见的,如果不下到盆地的底部,谁都不会发现这儿的峡谷百转千回,有如一个巨大而繁复的迷宫。外地人如果没有人引领,敢深入到平山湖尚未开发的部分,就极有可能将一次平常的旅行变成一次伟大的冒险。

真正置身于平山湖底,会发现这儿被叫做“湖”是有依据的。我所经过的峡谷,谷底的一端竟然能够看见细小的水流,而身边的山体上,如果仔细观察,既能够看见风的痕迹,又能看见流水的线条。在一些凹陷处,似乎还能够看到水流曾经在此处的激荡。其实,我刚到平山湖时就感觉到了,我视野里的那些层状沙岩,一定与流水有关,我仿佛看到远古的时候,人类了无踪迹,平山湖里的水袭卷上来,带着颗粒状的白色气泡,有力地拍打着岸边。每一次湖水退下,沙岩再次裸露,已有细沙随水滑入湖底。

沙粒,无数细小的沙粒沉积在湖的底部,被水覆盖了千万年,又在空气中裸露了千万年,方才修成如此细小、均匀的颗粒。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时间的造化。对此,生活在云南东北的诗人樊忠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每一粒沙,都是一滴渴死的水。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