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每一份努力都有它的价值
前些日我和爱人女儿带着外孙自驾去附近一景点游玩,中途由于宝宝身体不适,我们一家子全程几乎呆在车上,景点没去成,沿途的风光倒是看了不少,不仅如此一向未开车爬山的女儿通过这一折腾,车技明显有了提高,我戏谑地称之为“歪打正着的旅行”,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常常碰到,有些人会过多地纠结,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些人会一笑置之,处理问题的心态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和本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以前成绩不咋样的同学现在混得有模有样;我累死累活地干了大半辈子到头来什么好处都没沾上;比我晚来几年的他如今升了副处,我还是原地踏步……我姑且不论这些话的真伪,就其本质而言却是道出了当事人的失望和无奈,的确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并不一定按着自己的意愿发展,是纠结、逃避,还是泰然处之,考验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心态。我很欣赏“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这句格言,每个人的人生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有的在乎结局,有的看重过程,有的追求浮华,有的淡泊名利,这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修养品性有关。历史上那些安于现状不图虚名的人物古往今来不胜枚举。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崇尚自然、孤傲不群,辞官不做归隐田园,塑造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专攻理学,崇尚廉洁,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元朝画家诗人王冕不慕虚荣,谢绝做官,立志写诗作画,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傲气满乾坤”的佳话:当代博学鸿儒钱钟书,潜心学问,淡泊自守,不好拜客访友,在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语言文化等方面造诣颇深……以上这些文人雅士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视金钱如粪土,安于清贫和现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们享受的是创造的快乐,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不久我去乡下看望多年不见的发小,到他家时正赶上他们祖孙三代在一起喝酒聊天,尽管这位发小脸色黝黑、头发稀疏,有了不少岁月的痕迹,可我分明看到他的乐观和怡然自得,眼前那温馨的画面、不拘的言笑仿佛把我拉回到四十年前的孩童时代:那时的我们捣鸟窝、捕鱼虾、网知了、捉迷藏,满世界疯跑,俨然野孩子一般,生活是那样的随性率真、悠闲自在,压根儿没有现在这般紧凑,遥想当年陶渊明上任八十多天便辞官归隐田园,追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恬静,在大自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中寻找灵感和慰藉,联想当今辞职下海、转行跳槽的勇敢举措,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们除了具有打破常规实现自我价值的挑战精神外,在一定程度上也阐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理想抱负。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已不再满足单一的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有质量有品质的生活,精神和物质的距离日益显现也是情理之中。我有几个官场朋友,每每聊起职场感受时,他们总是显得有些自嘲和无奈,常常对我这个“三尺讲台”的职业投以羡慕之情,这也许是“隔岸观火”的效应。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情景剧,演出的效果如何就看彼此的敬业和专注。小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父母的一句夸奖而沾沾自喜,读书时会因为老师的一次褒扬而兴奋不已,就业后会因为上司的肯定而心满意足,一个人的成长关乎他的思想和行动,取决于他的恒心和毅力,坚定信念,调整好心态,认真走好自己的路,即便最终没有达到目标,至少曾努力过、奋斗过,这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