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和:​森林诗人吴宝三——读诗集《北国,播种大雪》

作者: 王秋和 来源: 原创①我与“森林诗人”吴宝三至今未曾谋面,却久闻其大名。对他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也拜读过一些,着实很喜欢。 中国城市出版社 时间: 2022-05-08 15:03 阅读:

 

 19661281919976103.jpg

作家吴宝三

 

我与“森林诗人”吴宝三至今未曾谋面,却久闻其大名。对他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也拜读过一些,着实很喜欢。
中国城市出版社编辑陈夕涛最近找到我,他们想出版一部《吴宝三诗集》,希望我先看看,提些意见或建议。我开始觉得有些诚惶诚恐,但我最终还是接受了编辑的建议。一是因为吴宝三先生是我北大中文系的学兄,只是他毕业一年之后,我才刚刚入校学习。二是我认识他的同学徐刚,诗人徐刚当年在《现代人报》担任副总编辑时,我曾专门去广州拜访过徐刚先生,他还请我品尝过粤菜……三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我曾经在小兴安岭伐树、运木材,对那里的原始森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对森林诗人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
阅读吴宝三先生的诗歌,我认为是一次学习和欣赏诗歌的机会,不应错过。当我认真读完《吴宝三诗集》后,不禁感慨颇多,深深地为他耕耘在林海雪原,歌咏森林的一腔热情所感染。我不禁又仿佛回到了自己当年在小兴安岭伐树抬木头的情景,置身于那广袤的红松林、白桦林、柞树林、林中小路、潺潺溪水之间的情景中……
吴宝三先生的诗首先呈现着一种真,渗透着一种真实的情感,他描述了真实的森林,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到他对森林是真的喜欢,是用心在讴歌森林的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被冠名以“森林诗人”桂冠者几乎没有。因为在历史留下来的诗歌中,咏山咏水咏建筑咏花鸟鱼虫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歌咏森林的并不多见。在当今诗歌领域,戴有这顶桂冠者也是凤毛麟角。这固然与我国森林的覆盖面有关,更与古代诗人们的胸怀和眼界有关。因为中国森林在北方仅限于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小兴安岭的森林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而诗人吴宝三恰恰就工作生活在这片长着森林的土地上,他对森林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大自然形成的森林壮美本身就具有一种诗情画意,给诗人抒发情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翻开《吴宝三诗集》,歌咏森林中的山峦、溪水、积雪、车辆、植物、雾雨,仿佛都有了灵气,这些灵气又已经深深在根植于诗人的骨子里,继而流淌在诗人的诗歌中。比如他在兴城海边写的《海边的森林》中这样写到:
一棵棵挺拔的油松似竞相奔跑,
全然不顾大海的日夜相邀——
那温柔的臂膀一阵阵张开。
你回答的却是一个个问号。
 
你并不怀疑大海的美丽,
却反躬自问一生的品操。
因此,虽有多情的浪花献上,
你还是痴情向大海倾倒! 

吴宝三喜欢用诗歌描绘自己所看到并理解的森林,这是一种善的体现,要善待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森林。在今天,随意砍伐树木是一种恶的体现。过去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一棵树长十年也还是一颗小树,有些森林中的大树是要经过数十年或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无树棵大树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成长繁衍才能形成森林。1970年我就在伊春的带岭、大青山一带伐树,运木头,那时候直径一米的红松树随处可见。 

 

去年我又一次去伊春,在大森林里转了一个星期。遗憾的是,根本见不到当年那么粗的红松树了,直径50公分粗的红松树都已经挂上了“重点保护”的牌子,好似珍贵文物一般,严禁砍伐。森林既为诗,诗既为森林。诗人吴宝三已经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森林之中,森林中一景一物的每一次细微生长变化,都可以在吴宝三先生诗中寻找到鲜活的色彩。诗人这样写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了很多散文,还用激情澎湃的文字写过获得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作品《马永顺传》。马永顺就是当地林场从砍树模范到种树模范的全国先进典型……
吴宝三先生在自己的各种体裁作品中反复讲述着一个道理,人们一定要善待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森林,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子。因此诗人以自己的一颗向善之心,写出对自然的善待与珍惜,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森林的崇拜与放歌。在诗人的笔下,随处可见他对大森林的挚爱,是流淌在几代森林人的血脉中。他在《林海里的浪花》中写到:
比大海里的浪花奇特:
红松、白桦、紫椴、黄菠萝……
这是祖国大花园中最大的花哟,
花径伸向云端,华冠把太阳抚摸。
 
挺立雪原,常年不谢,
青山不倒呦就有浪花唱歌,
采撷不尽,日夜盛开,
把全部爱情交给出山的火车。
吴宝三先生诗歌中这么优美的句子比比皆是,看似随手拈来,如同水到渠成,汇积成了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感染着广大的读者。诗人这部诗集中还有很多都是这么看似轻描淡写,这其实是一种数十年文学功力的积累结晶,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感知笔触,他将森林中几代人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和发展变化呈现给读者们。他的用意显而易见,让我们同心协力给子孙们留下更加蔚蓝色的天空,更清澈的溪水,更广阔的森林吧!这是一个充满梦幻和善良的愿望,还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这是一种美的心灵在抒发。他要用自己的诗歌让森林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青春的灵动,开启一个更伟大更灿烂的新时代!诗人用抒情和感慨,去直达读者的内心。例如他在《绿之歌》(节选)中写到:
世界上色彩缤纷,
我偏爱这绿色,
世界上万物皆可入诗,
我偏爱写关于绿的诗歌。
绿是这样朴实无华,
却又那样生机勃勃,
绿是这样深沉含蓄,
却无半点朦胧晦涩。
杨柳抽芽,一片嫩绿,
江河解冻,一片绿波,
举世瞩目的绿色乒乓球台,
辉映着振兴中华的铁马金戈
……
吴宝三先生诗歌中除了真和善之外,还具有一种美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真挚抒发,从而使读诗的过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诗歌更贴近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反映出森林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他的诗歌好像听一位森林成长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在娓娓道来,润物无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些诗不但语言优美,朗朗上口,诗意飞扬,更是让人百读不倦,读后掩卷,浮想联翩。这些诗是森林诗章的瑰宝,其中风光旖旎,四季新奇,色彩纷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绿色;盛夏是满目青翠的绿色;秋天是丰收喜悦的彩色;冬天是白雪皑皑的纯净。这一切都构成优美的画卷,将画卷展开便是五彩缤纷的意境。这时就使人们感觉到,诗人的作品就如同展开的一幅幅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画。
诗人歌咏森林时,往往通过具体的写实,让读者舒展开畅想的翅膀。因此,吴宝三先生写诗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敏锐的直觉,将瞬息变化、如梦如幻、景色空蒙、色彩斑斓的森林呈现给读者。诗人是用全身心的气息来感受这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表达出心境上的跌宕起伏,自然流淌出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诗歌。森林中的小溪旁有江南的清秀,站在森林之巅感受到林海雪原的壮美,走进海边就有大海的广阔,走进林区抬头望见高耸入云的树梢。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人间仙境的美,变换的美,超脱的美,引人遐想的美。
吴宝三先生的这部诗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海之魂、山之恋、绿之歌、梦之情。这些诗中既歌咏了浩渺的、包容一切的大森林,也歌咏了活跃在大森林中一切活蹦乱跳的精灵。无论是山、海、树、花、草,还是风、花、雪、月、云,在诗人的笔下,世间一切万物似乎都有了人的灵性,这成为构成这部诗集吸引人并令人爱不释手的地方。我在此文中只引用了诗人两首半诗,我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认真读一读这部诗集,肯定比我有更多的收获。如果读者有机会到小兴安岭出差或旅游,一定要到黑龙江森工总局为之建设的“吴宝三文学馆”看一看,会对吴宝三诗歌中的真善美有更深切的体会。
诗歌对于我来说只是喜欢,可是我对写诗却是外行,闲暇时偶尔写一点顺口溜之类自娱自乐。但我读了《吴宝三诗集》后,禁不住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的感想、感受和收获。是为读稿札记

 

 

 

 640 (3).jpg 

 

作者简介王秋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级记者职称,曾任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中国建设报总编辑等;曾当选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40余年。撰写发表了数百万字作品,有十余篇作品获得各种奖项。曾出版有《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研究》《革命的事儿》《编辑阅读笔记》等多部新闻及文学作品。获得的荣誉主要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