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致敬父亲
有一种爱叫父爱,有一种情叫恩情;从呱呱坠地时的呵护,到长大后的叮咛;它深沉厚重,宛如大山般宽广的胸襟;它含蓄细腻,犹如清泉般纯净的心灵;它是世上无私的馈赠,更是人间最美的长情……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回想他与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除了浓浓的亲情外,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父亲16岁参加革命工作,在他事业刚刚起步时爷爷就离他而去,少年丧父对他的打击可想有多大,作为长子,小小年纪就撑起了一个家,既要管着单位上百号教师的后勤,还要照顾好家里一大摊子人的衣食住行,压在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我想在没有爷爷的那段岁月里,父亲一定偷偷地流过不少眼泪吧。
父亲大半辈光阴都献给了农村滨湖地区的教育事业,在他下放农村担任村小校长的十几年里,我们的童年时代便在那里度过。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农村的夏夜,只要天色暗下来,大人们便从家里拿出竹床竹椅搬到外面操场或自家庭院里乘凉,父亲也不例外,由于夏天炎热又没有电风扇,父亲常常拿起大蒲扇对着我们兄弟几个轮流扇风,我们就在这样的“待遇”下慢慢进入梦乡。说起我的业余写作也全拜父亲所赐,父亲作为一名报社电台的老通讯员,每次在发稿前都会要我誊写正稿,一次两次不觉得什么,次数多了,我对文字倒有点感觉了,与其说是锻炼我的写字水准,不如说是潜意识的培养我的写作兴趣,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我对写作有了热情,并因此走上了业余创作的道路。为了提高我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父亲每次去城里书店,都会买一些文学书籍给我看,记得其中刊载的一篇陶思亮写给父亲陶铸的长篇通讯《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父亲硬是让我读了好几遍,要我领悟其语言的真挚和深情,现在想想他当时的良苦用心确是对我以后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父亲退休后搬到镇上居住,并在住宅附近开辟了一小块菜地,有事没事会往菜地转转,除除草施施肥泼泼水之类的,权当是锻炼身体。倘若我们兄弟有哪个去看他,他会格外兴奋并提前到镇上买好鱼肉搭上自家菜地的蔬菜款待我们,临走时还不忘叮嘱我们带点菜回去,并一路送到好远。后来父亲搬到城里居住,身体每况愈下,期间辗转兄弟几家,彼此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倘若我们兄弟有谁头疼脑热,父亲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问候,叮嘱我们注意身体,一旦几天没和他联系也会着急地询问缘由,起初我们都认为父亲很粘人,殊不知晚年老人感到寂寞,常需要子女陪伴左右。
父亲对待儿女是关怀备至,对待学校工作也是一丝不苟。刚从师范毕业的我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本想倚仗父亲的权力给自己在教学和考勤等方面给予照顾,没曾想父亲不但不领情,反而对我提出异于同事的要求,并以此告诫我:如果年轻时就变得松懈慵懒将来何以成大器。为激发我的艺术教学热情,父亲率先在全乡成立了首个村小鼓号队,指派我全权负责鼓号队各项事宜,刚接手时我也有些棘手,鼓号队挑选的队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既不懂乐谱,也缺乏演奏技巧,甚至还有自暴自弃的情绪,为这事我没少费脑筋,除了手把手的传授外,空闲时还带他们到别的学校去取经,让他们增长见识增强信心,提高演奏水准。经过半年的紧张排练,孩子们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一年一度的全县鼓号队汇演中竟取得村小级第一名的佳绩。十几年来父亲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相长宽严有度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精神风貌,一度使这个不起眼的学校跻身全乡教学前列,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群众好评。
对待学校工作如此,对待周围群众父亲也是热情有加,大到参军就业小到邻里不和,只要群众有诉求父亲定会帮忙到底。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港台励志功夫剧在大陆盛极一时,且一个接一个地轮番播映,吊足了国人的胃口。我家作为全村第一个购买黑白电视的住户,每到傍晚时分,父亲就早早地打发我们兄弟几个吃晚饭,在自家门口摆好桌子,立好电视机,并在门外摆放几条大长凳,好让来看电视的村民有个座位,火爆时收看的村民是里三层外三层,每每此时父亲总是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有时对错过剧情的村民他还会耐心地加以解释和补充。由于父亲的乐观健谈热忱,方圆十几里的群众有什么事都会向父亲请教、帮忙,父亲也乐于去做。直到现在,对于父亲的赞许也时常从熟悉他的人口中说出。
父亲是个坚强的人,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曲折和坎坷,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姿态;父亲是个刚正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父亲是个热情的人,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却唯独没有善待自己;父亲是个慈祥的人,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值得信赖的长辈,我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都会向父亲叙述,父亲也会耐心地倾听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如今我再也听不到父亲那些近似教诲和关爱的话了,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每一次走进他曾住过的房间,我都有种失落感,且习惯性地在那呆上一会儿,想想他健在时的情景:那高大的身躯、慈祥的眼神、温暖的话语,以致于无数次做梦都会梦见和他在一起的场景。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高大。
作者简介:中学高级教师,曾兼职记者、文秘,南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妇女之声报》、《江南都市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作家在线等数十家刊物电台网络平台发表文章数百篇,获全国省市奖项数十次,《父亲与乡下菜园》获2020年中国散文年会单项作品二等奖,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