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原:读廖士平先生的《回忆我的成长》

作者: 刘可原 来源: 原创 时间: 2022-05-11 11:09 阅读:

 图片1.png

日前,我一遍又一遍地认真阅览着新出版的《回忆我的成长》。该书的作者是我的大舅舅廖士平老先生。全书共计六章,约10万字。该“回忆”,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摆显,没有夸大其词述说,没有大量形容词的堆砌,有的只是用朴实文字,耐人寻味的笔触,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记叙着作者从一个乡下孩子,到航空航天人的成长过程及相关联的人和事。

一,喜得贵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外婆嫁到廖家之后,接二连三地生了4个孩子,可这4个孩子,全部都是女孩。一九三七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几只小喜鹊地在外婆家的上空不时欢快地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你唱我和,逗乐了四周的人们。“莫非我们家有什么大喜事,让喜鹊来提前报喜?”外公望着飞来飞去的喜鹊自言自语地说。“生了生了”,接生婆(当时当地没有妇产医生,把接生者称之为接生婆)快速走出卧房,眉开眼笑急促地对外公说,“恭喜你,恭喜你,生的是一个男孩。”外公望着这刚刚出生小男婴,高兴得合不拢嘴。不知外公是按辈分还是按寓意,给这个小男孩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名曰士平。他希望这个小男孩,长大后能够走出乡村,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士兵,且一生平平安安。外公的这个小男孩,就是我的大舅舅。

虽然大舅舅的降临,给外婆家的生活增添的许多乐趣,外公外婆十分都痛爱这个宝贝儿子,但从来不溺爱自己心肝宝贝。一个深秋的下午,大舅舅在后山玩耍,正值地瓜(当地人叫红薯)收获的季节,看到田地里红薯长得格外好,有的红薯头露出了土面,“我们几个小孩一嘀咕,拔了两大兜红薯生吃了起来,可就在这品尝又甜又香的红薯之际,惹来一场大祸。”回家之后,挨了好几板子的打,“痛得简直不堪忍受、、、、、天黑了,我躲在后山里”,不敢回家,“后来是姐姐把我找到,接回去的。”

说实在话,小孩子们一时兴奋,刨别人家几个红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不至于挨打,更不应当打得“不堪忍受”,可是生来性格倔强从严要求子女的外公却认为,“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小时候不严加管制,长大了这孩子就没有做人的底线。这件事,牢牢印记在大舅舅的脑海里。大舅舅在书中说“这一次,挨打是应该的,不冤枉,该打、、、、、从此,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不能要的。”

这就是外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之一,“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好人。”可见,外公对大舅舅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当然,外公也不只是一味地简单粗暴的教育孩子。闲暇时,外公常常会给孩子们讲《三字经》、《孔子》、《孟子》等经典书籍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外公的家教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外公共生育三男五女,兄弟姊妹之间见面,弟弟妹妹总是亲切地喊哥哥好,姐姐好;哥哥姐姐也从来不直呼弟弟妹妹名字,一律带称谓。在我的印象中,我母亲称呼她的弟妹时,或索性称呼“弟弟、妹妹”替代名字,或在名字后加一个称谓的字,如,“士平弟、士恢弟、明妹、萍妹”等等。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夸我母亲,说她有修养有教养。我认为,这与外公外婆从细小之事教育孩子,是分不开的。

 

二,求学路上

我的外公是一位医生,1959年,还被上级聘任为宁乡县(现为宁乡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他老人家在当地十里八乡看病治病,很有名气。外公曾利用开诊所的便利,为地下党组织传递过信息,救治过地下党务工作者。只可惜他老人家去世太早,这段事迹未能很好地载入史册。贫穷家的人来看病,外公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我几次去乡下看望士修、士恢舅舅时,只要一提到我外公廖定猷的名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我外公为人善良,救过很多人的命,是他们家的救命恩人。等等。

在当时盛行“女儿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等封建传统观念作祟下,许多家庭都不让自己的女儿读书,可是我的外公外婆却与众不同,他们崇尚文化,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一律平等地送他们去学校读书。我的母亲和几个姨妈都读了小学及以上的书。这在如今社会里,也许是读书时间太少太少了,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家里女孩子能进学堂读书的十分罕见。历史资料表明,1949年前后,“一个初中生的背后,有三千个文盲。”可以想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能进学校读书,是多么稀罕啊,更何况是女孩子呢。也有人说,我外公外婆傻。但他们就是愿意这么傻。

我注意到,我的母亲廖惠兰和我的姨妈们,说话总是那么温文尔雅,从不伤害他人;做事井井有条,总是善于“吃亏”,还乐意帮助他人。她们教育孩子也不只是简单粗暴打骂,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情地说教。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外公外婆,有远见,不重男轻女,让我母亲进了学校读了书。

虽然外公对儿女要求极得极为严厉,穿着十分节省。常常是老大穿不着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不着的衣服给老三穿,但是在读书这件事上,却十分慷慨大方。他经常去打听周围学校的教学质量,听说那间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就实地考察,然后左分析右比较,总是把自己的子女往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送。大舅舅就是这样被外公“折腾来折腾去”,换了好几间小学,才完成学业的。

初中毕业后,“成绩好的考中专,有钱的升高中”。由于家庭子女多,经济负担自然不轻,“根据我的情况,老师要我报考工厂。我心想,要是考上了,一来省了家里投入,二来自己也自在些、、、、、、结果还不错,考上了湘潭电线厂。”

到湘潭电线厂报到之后,厂里“立即送我去西安总筹备处,计划学习两年后回湘潭工作。”然而在电机制造工业部西安干部学校学习的第二年初秋,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所有新建项目一律停建,所有招工一律分流。怎么办?

“好不容易出来了,还回去干什么,当然是要报考专业学校”啊,但又拿不定主意,得找个人商量一下。大舅舅首先想到的是,已经在西安市文工团工作的四姐(我的明姨)。于是快速地去了明姨的工作单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明姨。明姨十分支持大舅舅的想法。经过短暂时间的复习,有两百多人参加此次考试,仅有10几个人上了录取分数线。大舅舅十分喜悦幸运地收到了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后更名为黑龙江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大舅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学习期间,他没有缺过课,没有请过假。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老师,除语文科目有时得过3分之外,其它每门功课几乎全部都是满分5分。大舅舅还爱好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乒乓球,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三,航天情缘

转眼快要毕业了,会被国家分配到哪里工作呢?这是每一个毕业学生必须面对的。那天上午,老师突然通知大舅舅等极少数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去检查身体,“体检极为严格”。体检顺利过关之后,老师要他们务必在第三天,到哈尔滨站坐火车,去工作单位报到,“至于去什么单位,你们不要问,也不要告诉别人。”第三日,哈尔滨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大舅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踏上了服从分配的南下列车。经过两个白天一个晚上的“哐当哐当”的硬座煎熬,第三天早上,列车在“吃,吃”地刹车声中,又徐徐进了站,而且是一个大站。

“下车吧,下车吧?”负责接车者说,“到站了”,大舅舅等同学拉着行李出了站。一辆早已等候的“军用大卡车把我们拉到了阜城门----马神庙,这是(我的工作)单位总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大舅舅看了又看这八个醒目的大字,“这是真的吗?”大舅舅简直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心里打鼓似的扪心自问:“我能分配到这里工作么?”。“第五研究院,下属三个分院,即一、二、三分院,我被分到一分院。”,随即,大舅舅认认真真毕恭毕敬地“填写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书》。”

从那天起,大舅舅的学生装被军装替代了,也实现外公期盼的成为一名士兵的愿望;从那天起,大舅舅脱胎换骨地从乡下人转变成了城市人,而且北京市人;从那一天起,大舅舅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军训之外,就是“一次次保密教育”。“这是一个刚组建没几年的高度保密单位,不该讲的,坚决不讲说,尤其与人通讯,哪怕是爱人、父母也不能谈工作,更不能讲地址、编制。”书中说,“有一个新来的没说自己是干什么工作,就在信封画了一个火箭,后来被开除了。”为了严守国家机密,大舅舅除了与老家通讯联系之外,一度断绝了与其他所有亲友的联系。

“筹建一分院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到了1965年,厂所合并,脱军装、、、、、、集体转业。”当时,大舅舅和大家一样,很不能理解,“军装还没有穿够,怎么就要集体转业了呢?”领导召集大家开会,集体转业,是党中央决定的。要求大家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转业之后,大舅舅的工作单位“由原总字742部队五支队变成第七机械工业部702所了。”但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没有变化-----仍然是航空航天技术。直到19984月,年满60周岁之后的大舅舅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大舅舅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时间推移,大舅舅从事的工作,有的渐渐解了密,有的甚至完全对外公开了。但大舅舅仍然做到了“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我们只知道大舅舅从事的是航空航天技术工作,但他究竟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我们至今仍然一概不知。我们也做到了“不该问的,坚决不问。”我在北京读大学期间,经常去大舅舅家“蹭饭”,可从来没有去过大舅舅的办公室。

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酒泉、西昌、海南卫星基地,把一颗又一颗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送上了太空。

20211016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20224169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1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作为航空航天人,大舅舅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全过程。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能取得这样骄人的业绩,也凝聚着像我大舅舅舅妈一样,许许多多默默奉献航空航天事业人的智慧、聪明、才干和汗水。我为我的大舅舅舅妈能够从事航空航天事业一辈子,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四,模范家庭

大舅舅自从走进航空航天事业的大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出色地完成党组织和上级布置的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和表扬。1965年前后,所里有好几个光棍,“有的30多岁了。还未成家。有人给我介绍几个对象,也都未成,原因之一,嫌我破了相。”大舅舅小时候得过天花。就在这个时间段,所里又来了一个亭亭如立的女兵,由于“有些业务关系,慢慢地地由生疏到熟悉,由熟悉到对她产生好感。”但仔细一想,这位姑娘能看得上自己吗?人家可是大家闺秀,家中唯一的女儿,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而且来自大城市武汉。可是,自己来自乡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给她介绍有好几个对象,她都没有答应。”

“成功最好,不成功拉倒?”大舅舅鼓足勇气也要“试探一下”,“一次到东高地剧院看节目,散场时,天下雨,我们俩走在前后,我带了把伞,我就主动走过去,两人打一把伞,伞又小只好两人挤到一起,但谁也不敢碰谁,回到宿舍,只觉得热乎乎的。”、、、、、、“当我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时,有“好心人”对这位姑娘说,他来自乡村,出身富农家庭,还得过天花,破了相,你这“不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吗?”这位姑娘谈对象,更多的是考虑人品。就这样,大舅舅与这位姑娘在1966年底领取了结婚证。这位姑娘就成了我的大舅妈,名曰,周金玉女士。

婚后不久,“我们按照规定的婚假,再加请了一段时间的假”,第一站去了武汉,大舅舅拜望了岳父岳母大人和的其他亲友。紧接着,大舅舅携着舅妈来到湖南宁乡花明楼。“妈”,大舅妈刚进廖家乡下的大门,就对一个步履瞒珊的小脚老妇人亲甜喊了一声。这位老妇人仿佛一下子懵了似的,心想:“这是谁?”大舅舅快步走向前,用地地道道的宁乡土语微笑地对外婆说,“妈,这就是我的堂客(湖南语妻子),也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媳妇啊。”外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一个身材高挑漂亮的姑娘,怎么会愿意嫁到我们廖家呢?”在外婆看来,大舅妈的到来,是廖家人最大的福分之一。

说来也真有趣,自从大舅舅舅妈一身笔挺戎装来到乡下,确确实实给外婆带来许许多多福分,彻底改变乡村许多人对廖家的偏见,再也没有人敢叫这位知书达理的“富农婆”,去接受“强迫劳动改造”了。只可惜,我的外公没有见到自己的大儿媳,就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1984年秋,我在北京上大学时,我的三姨妈廖明利用一个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抽出时间看望大舅舅舅妈。闲聊间,明姨拉着大舅妈的手诚恳说,“金玉妹啊,委屈你了,我这老弟来自乡村,还破了相、、、、、、”“姐姐,快别这么说了”,大舅妈不假思索微笑地回答说,“士平啊,他为人好,善良、实在、厚道。”

也许正是这一点,才打动了大舅妈的芳心,和大舅舅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们生育一男一女,给小家庭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大舅舅舅妈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因为结婚之后出现倒退和下滑,而是进一步升华。两口子恩恩爱爱,和和睦睦,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大舅舅说话总是那么轻言细语,大舅妈做事又是那么周到体贴。他们教子有方,子女优秀,事业有成。他们特别孝敬父母,每次见到父母时总是笑盈盈叫一声“爸、妈”;离别时,会喊一声“爸、妈,再见”。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年春节他们都给父母送红包;父母生日,他们都会为父母办生日宴。

大舅舅舅妈经营的这个小家庭,多次被北京市和丰台区等相关部门授予模范家庭、五好家庭,模范夫妻等荣誉称号。

五,相聚韶关

得知明姨身患癌症晚期,大舅舅先去了湖南老家之后,便与在湖南居住的两个姨妈和士恢小舅舅,于199858日,来到广东韶关市。“再加上在韶关的两个姐姐和小妹廖萍,见面之后,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大家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团聚,没有争吵,没有争拗,没有相互之间的埋怨。有的只是共叙童年青少年的趣事乐事,有的只是“血浓于水”的姊妹情深。大家追忆外公外婆博大的爱、无私的爱。要不是外公外婆当年慷慨大方有远见、不重男轻女送子女进学堂,大舅舅和我妈以及所有的姨妈,都不可能在年青时,全部走出乡村,享受着城市的美好生活。

“手足之情,血肉相连”的亲谊,在这次韶关舅舅姨妈们的大相聚中,体现得淋漓致尽。虽然大家天各一方,不能常见面,但心里却时时惦记着彼此。在他们的难得相聚闲聊中,哥哥姐姐们总觉得对弟弟妹妹关心得还不够好;弟弟妹妹们却说,哥哥如父,姐姐如母,哥哥姐姐对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动人事例。大家除了重头戏慰问看望身患绝症的明姨外,说得最多的是话题是,还是夸我的大舅舅。

我母亲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交通极不发达。在我姐姐幸媛才两三岁的时候,是大舅舅“拿了俩个箩筐,一头坐着小孩,一头放行李。”挑着我姐姐,从宁乡花明楼步行六七十里路到达长沙,再乘坐火车到衡阳大铺,“住下的第二天赶到,住在川口”,次日,到达三角潭,“路非常不好走,是一个接一个很陡坡的山坡,一般是三至七十度不等,有的地方几乎是九十度,直角一般,我个子又矮,挑着小孩,真怕有个闪失,不好向姐姐姐夫交代,就把绳子拴短,越栓短,就越重。走一会,歇一会。”,就这样快到山顶,平平安安不辞辛劳把我姐姐送到家里。

那一年,大舅舅才十六七岁的年纪啊。多么善良、多么懂事、多么可爱、多么重亲情的好舅舅啊。我听着听着母亲的叙说,被大舅舅的善举,感动得流泪了。

大姨妈说,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在湖北生病了,而且病得相当厉害,从信中看出,期盼回家治病。重担又落在我的肩上。”大舅舅走山路、乘火车、坐木筏、搭汽车,辗转十几次,终于见到了躺在床上的大姨妈。“很快姐夫和几个工友准备好了轿子,那哪是轿子,就是一根滑杆,第二天送到船上,直达长沙。到了长沙,又雇两个人抬到宁乡花明楼。”懂中医的外公与同行敲定治疗方案,“大概就几天的功夫,病情好转,而且好转的速度惊人。又过了两天,就能下床了。”说着说着,大姨妈老泪横流,“要不是我的父亲懂医行医,要不是我有这么一个好心的大弟弟,我早就死在湖北了。”

六,善待亲人

大舅舅家的亲人多,且大多来自农村或是乡下人往外走,经济条件比较薄弱。但大舅妈从来没有瞧不起舅舅家的人,而是十分善待舅舅家的每一个亲人,生怕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别人送来的礼品,她会加倍还礼。所有廖家的亲人,都得到过大舅舅舅妈的恩惠。1984年秋,我父亲在大舅舅家住了长达40天的时间。在这40天的时间里,天天得到大舅舅舅妈的盛情款待;在这40天的时间里,大舅舅舅妈共宰了7只鸡,慰劳我父亲。其它能在市面上能买到的食品,几乎全部都买到了。“就差没有杀猪”,款待我父亲了,“因为一时吃不完,怕浪费。”

1983年国庆期间,我旅游北京结婚。当时,大舅舅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大舅妈主动腾出一间房,作为我们新婚夫妇的新房,还为我们铺上了新床单,换上了新被褥,他们自己却临时开床,睡在客厅里。我在北京念大学时,大舅舅舅妈要求我每个月必须去磳一次饭,多多益善。每次吃完饭,临走时,又是大包小袋的塞给我带回学校,让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儿子2005年,在长春吉林大学读书时,大舅舅舅妈要求我儿子回家时,务必要在北京停留一下。那天晚上,大舅舅舅妈设宴为我儿子接风洗尘,并送上一个个厚厚的红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2016年我母亲去世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大舅舅舅妈从未间断给我母寄春节慰问金、北京特产等物品,金额从起初的几十元到后来的数百元、上千元不等。我大学毕业后,每次路过北京,经济条件渐渐好起来的大舅妈,总是主动出资为我在旅店定房。2011年秋,大舅妈特意带我去北京一大型商场,一次性花费数千元为我父母和每个亲人购买了物品。年逾八旬的老父亲接过大舅妈赠送的价值480多元的新夹克,感动得流泪说,“这是我一生穿的最昂贵最体面的新外衣。大舅舅舅妈对我们家的恩情,说不完,道不尽啊。”

2004年夏,我母亲72岁因高血压中风偏瘫,大舅舅舅妈不仅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春节等加倍给我母亲寄钱寄物,表示关心和慰问。他们俩还不顾长途奔波,于20071014日至22日、2014423日至27日,两次风尘仆仆从北京到广东韶关看望我的母亲。“弟弟啊,妹妹啊!你们从这么老大远,来看望我,每年还给我寄那么多钱和礼品,我受之有愧啊。”母亲拉着大舅舅舅妈的手满眼泪水激动地说,“你们对我太好了。你们对我们刘家的人太好了。”

大舅舅舅妈为我们的付出,远远不只这些。她为所有廖氏家族7家亲人,都付出了许许多多。

七,进京追思
     20166月,大舅舅八十大寿既金婚时,我们夫妇和许许多多的亲人专程去北京表示祝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逢年过节,我都会通过书信或打电话等形式,向大舅舅舅妈拜节。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194月初,大舅妈体验,医生发现她腹部“多了一些积水,赶快住院检查、、、、、、、”2019113日,大舅妈周金玉女士走完人生的最后里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大舅妈弥留之际,她的许多亲友同事前往探望,甚至出现了“排着长长的队伍,为她送饭送汤,守护在她身旁”的动人场面。

在办完大舅妈周金玉女士的后事之后,表妹才告诉我们。顿时,我一下子懵了,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又不能不接受这一事实,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冒出了。表妹说,大舅妈走得太突然了,就没有及时告知。 顿时,我感到十分愧疚,我为自己没有见上大舅妈最后一面,而感到遗憾、愧疚。有人劝我说,大舅妈已经走了,去趟北京意义不大了;也有人说,现在是11月底了,北京天气寒冷了。我说,不管是刮风下雨下冰雹,我都无论如何要专程去一躺北京,跪拜大舅妈,给大舅妈烧香,感谢大舅妈对我们的付出,弥补我的愧疚和遗憾。

是日,我们夫妻专程从广东韶关出发来到北京。20191124日上午,天气阴沉,仿佛在寄托着亲人们对大舅妈的哀思,我们俩和韶关的利华表妹与大舅舅、表弟表妹们一起驱车,来到大舅妈的安祥之地。按照当地风俗习惯,表弟廖革点燃了象征生生不熄的两盏蜡烛灯,红红的火苗传递给大舅妈,又有亲人来看望她老人家了。大舅舅泣不成声地说:“金玉啊,我来看你了。又有许多亲人来看你了,他们都说,你是大好人啊!你、、、、、、、你听见了么?”我双手握着三支烟雾绕燎的檀香,跪拜在大舅妈墓前,默默地说,大舅妈您好,可原夫妇专程从广东韶关来看望您老人家了,您对我们的恩情,我们定当铭记在心,永不忘怀。

为了寄托哀思,我卷写的《进京追思大舅妈》、《善良、可敬的大舅妈》分别刊发在2019129日出版的《燕赵老年报》6版(生活互动)和202019日出版的《北京广播电视报》第33版(生活怀旧)。我还连续两年在七月半,为大舅妈烧了大礼包。愿大舅妈在天堂不再受癌症的折磨,一切安好。

八,衷心祝愿

《回忆我的成长》一书,扉页引用语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可以说: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摘自《把一切献给党》,保尔柯察金。”大舅舅舅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虚度年华,他们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航空航天事业,献给了亲人。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为人处世;无论是对事业炽灼追求,还是经营小家庭。大舅舅舅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老病死,乃是一切生物的客观规律,无法逆转,也无法回头。大舅妈享年76岁,虽然没有达到北京市的平均寿命就走了,确实走得太早了些,但还是达到了全国的平均寿命。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个好舅妈,而感到心痛难过。

如今,大舅舅已是耄耋之年。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请大舅舅原谅我,这两年没有前往北京看望您老人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526日),大舅舅86岁生日之际。我在山城韶关衷心地祝愿您生日快乐、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微信图片_20220511112459.png 

作者简介:刘可原,男,湖南宁乡人,现已退休,定居广东韶关。中共党员,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并在湖南省委党校学习半年等。在《人民日报》、《生命时报》(人民日报主管)、《中国老年报》、《中国摄影报》、《北京晚报》、《湖南日报》、《湖南经济信息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州文摘报》、《北京广播电视报》、《河北广播电视报》、《四川广播电视报》、《广东电视周报》、《南方工报》、《老人报》、《福建老年报》、《燕赵老年报》、《辽宁老年报》、《健康咨询报》和《新天地》(光明日报)主办、《长寿》、《中国老年》、《老同志之友》、《老同志生活》、《老年教育》、《秋光》及《中国作家在线》微刊、《湖南写作》微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共计发表过作品数百篇。系《老年日报》原特约通讯员、《中老年人保健》(已停刊)原特聘编辑、记者等。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