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有奖征文】冯 仓:泽州缘起——天下高都 

作者: 冯 仓 来源: 时间: 2018-08-04 07:48 阅读:

 

  华夏文明几千年,从人类有记载的上古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周文王到现代,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代信息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夏、商、秦、唐、等延绵20多个朝代。留下了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域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古人类生存遗址等。高都,在这样的历史里也熠熠发光。

从盘古开天,华夏分九州而治。尧舜时“高都”就为畿内之地,分属于冀州。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7世纪的“夏桀居垂。”“桀居垂,”“国始于垂,”“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他继位时期,不思为政爱民之道,生性暴戾残酷,荒淫无度。最终,被商汤王起兵伐之,迫使桀由原都安邑迁址高都。至今,在高都村南垂棘山的天然石洞口还留有“夏桀迁都处”的石刻大字。

高都,历史上又称“垂都。”“垂”特定地名,指垂棘山。同时也有其它的含义,《说文》:“垂,边远也。”夏王朝统治中心区域为河南中部山西南部,泽州之地为边陲。“都”现在大城市的意思。《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凤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而“垂都”一名,也的确与“夏桀居垂”或奉祀先君有关。

垂都易名高都,最早见于《战国策.西周策》。地方位于丹河岸边,地势较高,后作“高都”。王建堂先生在漫游晋城时谈到:“高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泽州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都命名的寓意是:登上太行山的第一个都城。”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据《山西地名考》:“汉置高都县属上党郡。”三国、魏、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初俱称高都县。《泽州府志》载:“秦汉之置县,后魏之建州,北齐之置郡,皆在高都。”秦于高都设县,直到唐贞观元年(627),高都一直是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推出,今泽州之缘起就在高都。

高都,居晋城之北,东毗王莽之岭,西邻阳阿古镇,南眺珏山、青莲,北枕羊头、七佛之山。小巷悠悠,青苔茸茸。厢房阁楼,青砖黛瓦。药号大院,兼具地域民居之范,会馆酒家彰显昔日繁华。高都素有丹河之毓秀,又寓太行之金樽。

高都,驻山面水,人杰地灵。夏有“夏桀居垂,”而“垂棘之壁”,“司马昭受封高都,“北魏明元帝巡幸高都”等一个个美传,至今脍炙人口。更有杰出俊才,留下车辙辗转的印迹。隋唐高僧——静藏(571626),泽州高都人。俗姓张,九岁出家,勤修禅定,遍学三藏法论,又专精于摄大乘论、广第论。曾住净影寺弘其所学。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受召入鸿胪寺,教授外国学僧。后终成为日本名垂青史的宗师人物。

北宋刘羲叟(10181060),字仲庚。高都刘庄人。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数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和工艺大师。他幼年聪慧,文学功底深厚。早在高都期间,就写成了《刘氏辑历》,其历法被称之为“羲叟历法。”《宋书》赞其:“羲叟历法,有杨雄、张衡所未喻者。”其才学多得欧阳修、司马光赏识,后荐其入仕。曾做过大理评事、崇文院检讨等官职。史学方面成就:曾为司马迁《史记》“八书”的《天官书》作注;史书记载他著有《十三代史志》,后流失;参与《新唐书》的编撰。在天文方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言:刘羲叟星历、数术尤得其要;在易学研究上:刘羲叟有“观天象而知人事”的本领。在民俗工艺方面:如唐法造澄泥砚,与吕道人所制吕砚为泽州澄泥砚的代表。泽州吕砚现作为晋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民间文艺家泽州人李定明先生传承。嘉佑五年(1060),刘羲叟逝世。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范镇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其撰写了《刘羲叟传》。著名史学家司马光高度评价了刘羲叟的一生,并留有《送仲庚归泽州》一诗。

明代张昺(13581399),高都人。明朱元璋时期,在朝为官。先后任知县,知州、工部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职。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叛乱,张昺被建文帝任命北平布政使,后被朱棣所杀。建文帝为彰显其忠烈之举,追加谥号“贞毅”,明英宗又嘉许他威武不屈,追赠谥号“忠烈”、“节愍”等。明代文学家郭显文在《张侍郎昺赞》一诗中,赞叹了他以身殉国的壮举,同时,也谴责了叛变告密者的卑劣行经。

清代马遇伯,字士伸,高都人。清代学者、教育家。清乾隆九年(1744)中举人。他才华横溢,博通儒述。生平著有《尚书考异》、《三礼一德》、《春秋慎思录》、《启幼集》等书。他终生苦学,埋头教书。《凤台县志》记载:“讲授生徒,常数十人”。在高都清中前期涌现出的众多学者、诗人、书法家,正是与他在当下良好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高都,在人文史上,人才辈出,除上述几家赫赫有名的饱学之仕之外,还有金代的琉璃工艺大师李道真,其琉璃作品在建筑构件中可堪称一绝。清代的“诗丐”马旷。此外,近代的书画家、诗人原石民先生(1900-1966);当代书画评论家赵力忠;作家赵冰玉、成茂林、乔欣;作曲家尹宝太先生等等,都是出自高都的文化星秀,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引领着各自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都的人文历史,与华夏民族延绵几千年,先人的勤劳与智慧,文化的构成与结晶,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物质与精神食粮,众多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给我们挖掘,记忆和追溯。

高都,目前被发掘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就多达3处。有位于秦庄村,秦庄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的遗址,包括:秦庄村遗址、东山底夏商时期文化遗址、漳东遗址;商周时期北焦庄文化遗址;东周时期文化遗址包括:沙河东周时期文化遗址、李庄村东周文化遗址、任庄东周时期文化遗址。

古人类遗址的出土,证明了延丹河流域的高都距今50004000年前,已融入了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也证明在这个时期高都地域就有大量的先人在生活沿袭。

一些地域文化的沿袭,诸如在民俗民风等生活习惯上,有相容,有对立也有排斥。在高都就遗留下多处彼此共存共融的精神文化信息,追述其发展轨迹的唯一就是文物。据考证,现在地面上保存完整的国家级文物古迹就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古迹3处,市级文物保护古迹1处。国家级文物古迹单位分别是:高都南街唐代的景德寺,该寺为晋城古代四大寺院之一;薛庄的玉皇庙,殿内清代花鸟、人物壁画构图洒脱,气势磅礴;西屯村济渎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岳庙;大南社土地庙;城隍庙旧址。

上述的人文,庙堂等文物古迹的遗存,都在反应我国古代两汉、隋唐随着先秦的阴阳、儒、墨几家为代表的文化在高都彼此汇通发展,并且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以佛教、道教为辅的三教合一,结构有序的民族文化体系。

此外,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青铜铸造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已发现春秋时期,晋地的“高”字空首布;“高都”平首方足布;“垂”字锐角布,都证明从春秋到战国末期,高都就开了造币的先河。《中国古代历代货币》:高都“小方足布,”高都“地名,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高都这些货币的铸造,说明古代高都在都城的建制上,经济文化都处在一个大的繁荣时期。

巍峨泰山,龙魂华夏。在民族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高都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但处于丹河岸边,太行之巅,它的历史地位,文化贡献在长卷中又是波澜壮阔的。

“高都”承载不了天下,但天下一定拥有高都。“原是晋城首,也曾创泽州,沉浮几轮回,岁月悠悠饮尽了杯中酒,曾经繁华历史在流传...”李军雷先生创作的一曲《天下高都》,李云波先生唱的荡气回肠。嗟呼!我天下高都。

   

微信图片_20180804074948.jpg

作者简介:冯仓 ,男,汉族,1973年2月出生,山西晋城市城区五龙河西人。中文系本科学历,高级职称。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山西日报》《山晋都市报》《山西邮电报》《天涯诗刊》《太行日报》《太行文学》等报刊,作品曾入选多种版本。2008年出版个人诗集《虚幻一角》。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吐月》杂志原编委委员,民进晋城市委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城区作协主席。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