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笛:童年记忆

作者: 来源: 时间: 2022-08-15 16:36 阅读:

 

收到肖凌的一条微信短语“晓笛,请你写一段关于我爸爸的文字发给我吧!”这寥寥数字让我睡不着觉了,是友情、是信任,是寄托……我试着回忆肖凌爸爸——肖英俊叔叔的点滴往事,越想越多,越多越不知从那写起。1966年我小学一年级“文革”开始,1976高中毕业“文革”结束,这期间一篇像样的作文都写不出来,直到今天都是我的短板。 

回忆肖英俊叔叔就不能不先写我和肖凌,我们的父母都是军人,都在1958年随十万官兵转业奔赴北大荒,又先后调入省文联从事文学创作。那时我们两家都住在哈尔滨南岗区耀景街16号,省文联大院,原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院前二栋楼是办公区,后面二栋楼是家属楼,大家都习惯称前楼后楼或前院后院,大院建筑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早期大院里居住着文联内的人。“文革”期间陆续搬进了其它单位的人。筒子楼里住着有“走资派”“造反派”“保皇派”“逍遥派”等不同派别的家庭。大人们整天忙些什么孩子也说不清楚,家长有的不在家,有的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有时还会看到邻居家的叔叔或伯伯挂着一个大牌子被批斗,或在院子里劳动,或在楼里打扫卫生。由于不懂,孩子们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中肖英俊叔叔戴顶鸭舌帽(小时候叫前进帽)一副深眶近视眼镜,话不多,见到我们这些淘气孩子,笑呵呵地用他那低沉的哦哦便是打了招呼。孩子们都喜欢到他家玩。当时我在大院里算是孩子头、“名人”,并自封为“总司令”,几乎天天都在肖英俊叔叔家和肖凌舞枪弄棒,分个高低,吃饭时间到了也不回家,特别喜欢吃程姨做的土豆汤和葱花面。那时肖叔叔家不到十五平米,一个双人床,几乎占去了房间一半,一件俄式梳妆台和写字台,外加一个半高的小圆桌,这是全部的家当。后来多了一件肖英俊叔叔亲手做的单人沙发,当时认为那是件很了不起的“作品”在没有正规工具和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的?至今都无法想象。自从有了这个沙发,孩子们去他家就有了落脚点和不可或缺的玩耍平台。 

有一天,我在后院玻璃房旁的高台阶上(办公楼距离家属楼大约有五十米左右,中间有一个多边形的喷水池,我们叫它大池子)百无聊赖地蹦上蹦下,突然看到肖英俊叔叔背着一个人,向后楼急奔,那显眼的黑色制服不是“走资派”吗?怎么敢……莫名惶恐的我一路小跑回了家。后来听大人讲那是延泽民伯伯被批斗时晕到了。好多年后我才懂得正直、宽容、善良的人格内涵。

  1979年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83年毕业留校。1986年又调解放军出版社任美术编辑。

记得1996年春,肖叔叔来北京看病,我便联系上荣荣(肖凌大妹妹)约好时间看望住在塔院(临时借住)的肖英俊叔叔,聊了些什么,现在我已记不太清了,但乐观和平易近人的心态,至今留下很深的印象。(1984年后,肖英俊叔叔先后担任了北方文学和章回小说等刊物的主编和领导)2003年冬,肖英俊叔叔在哈尔滨病逝。没有想到96年塔院的一面,竟成了我和肖英俊叔叔的最后告别。

  记忆的时钟拨回到五十年前,你一定会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听爸爸讲故事,你一定会听到房间里传出悦耳的口哨声……而倍感欣慰!  

 2022326日北京

作者简介:符晓笛,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任解放军出版社美编部主任,美术副编审。中国第六届至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评委。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