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龙:过年

作者: 赵培龙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9-02-03 18:25 阅读:
赵培龙:过年

小时候,盼过年。

过年多好啊,穿新衣,吃好的,即使犯了错,说了呆话,大人都会一笑了之或者来句“童言无忌”。从腊月二十三、四送灶神起,渐渐就有好吃的了;二十五、六开始炒炒米,做饴糖,蒸糕做米团。尤其是“掸尘”,格外讲究和仔细。此时的供销社十分热闹,柜台外人头攒动你挤我拥,柜台里营业员爬上落下来回小跑。到了家家洗晒被褥,年就飘到眼前了。大年三十,满眼都是红红的对联和花钱,讲究的人家,孩子们下午就换上新衣新鞋。吃完守岁酒,合家大小欢天喜地放鞭炮燃烟花。然后清扫庭院杂物纸屑,长辈用蒲包装上石灰,再用秤钩上,从门外到院里,印上白花花的“元宝囤子”,企盼来年财源广进。之后,大人用红纸包好京果红枣云片糕之类的零食,置于每个孩子床头,便于新年他们一睁眼就能见到糖果糕点,吃甜食说吉利话。

大年初一,孩子们早早地就给长辈们拜年。压岁钱虽然只有一两毛钱,但那份喜悦与满足无以言表。那些年物质并不丰厚,生产队里分些蚕豆、花生和葵花籽。殷实一点的生产队有鱼有肉,乡民们拎在手上喜在心头。像我们村子,由于人口多,文化青年也多,他们自发组成吹拉弹唱的班子,给有头有脸有声望的干部、军属、老贫农等人家拜年。唱凤凰、摇花船、挑花担、踩高跷,唱道情、打腰鼓、打连厢,声势大的还有舞龙,每到一家,奔跑的孩子先报信儿,等到拜年的队伍锣鼓喧天到达,马上鞭炮齐鸣、烟雾缭绕,阖家大小脸上满是快乐和喜气,香烟、糖果、花生、蚕豆、葵花籽,童叟无欺全部给到,谁家有了“八字胡子”(大前门牌香烟)和“香飘飘”(凤凰牌香烟),大白兔奶糖,那是赞不绝口啧啧称奇。

吃了午饭,到处是孩子的天堂,打水果糖的、买冰糖葫芦的、凿钱墩子的、摔地炮儿的、跳白果的、丢砂包的、踢毽子、敲铜板的、弹玻璃珠子的、吹糖纸的、玩铁丝炮纸儿枪的,抽陀螺的......那份热闹与快乐,装满每个孩子的心田。到了晚上,万家灯火,酒肉飘香,处处欢声笑语。搓麻将的搓麻将,打牌的打牌,斗豆子的斗豆子。

大年初二,又是一番风景。随处可见年轻的夫妇,男的挑着节礼,女的抱着孩子,大红大绿,喜气洋洋回娘家拜年,那份喜庆和幸福弥漫整个村庄。如果天气好,村里晚上还要唱大戏,村民们早早来到村子的操场,戏台上的汽灯亮如白昼。村民们基本不带凳子,顶着严寒,袖着手,饶有兴味地边嚼蚕豆边看戏。有的人家还请亲戚朋友过来凑热闹。小伙子们悄悄往漂亮姑娘多的地方挤,够不着就兴风作浪,你推我搡,把人海弄得呼天喊地波浪起伏。

年的欢乐和兴致有时可延续到大年初七、八,这年过的,虽然贫穷土气,但有滋有味有乐子。

不知从哪年开始,我再回老家过年,似乎冷清了许多。虽然外出打工回来的人多了,带回了城里的时髦与洋气,乡村有了一些新鲜景象,但显然不比从前热闹。混得好的发了财,开着小车回家,大包小包塞满了后备箱,起先还给村上的邻居长辈、七大姑八大姨送上一份小礼,后来这种美好场景也少见了;混得差的干脆闷不做声,躲在家中,就连亲戚朋友喊去吃饭打牌都懒得动了。

前年回家过年,实在索然无味。关键是人气不足。我问父亲这是怎么了?他说,很多人家搬到了镇上,不少人家去了县城。有的当老板的,干脆接走了父母,到城里过年。有的大学生,什么票难买、路难走,都不想回来与父母团聚了。三十晚上鞭炮声稀稀拉拉,只有初五接财神,还像过年的样子。村上人的确比过去富有了,年夜饭也不做了,不少人家到镇上或用车拉到县城吃饭。即使回来过年的,有的给父母带了淘汰的手机和不想穿的衣物,有的干脆空手回来,单位发的年货都嫌累赘怕拿了。大年初一,村子里几乎见不到孩子,更没了先前的热闹场景。我去亲戚家拜年,除了贴了对联和花钱,家里冷冷清清,老俩口闷闷地坐在堂屋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复播。我问怎么不见孩子们。老俩口说,都在卧房里,各自在忙各自的事,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玩手机、抢红包,就连小孙子都在IPad上玩游戏,根本没时间跟他们闲聊,吃饭时这些人边吃边看IPad上的节目,跟他们说话,根本没空答理,饭碗一丢就又拿上手机翻看不停。我问小俩口,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吗?回答是肯定的。说明天早上用汽车把礼物送去后,有时间就吃顿中午饭,然后去县城朋友那儿玩去。

更让我吃惊的是有个朋友的儿子媳妇,大年三十下午就出去旅游了。孩子丢给老人,买了一堆零食,差不多初三开始三顿饭网上为老人孩子订购外卖。老人一脸无奈,无语啊。

去年春节,想想乡下过年实在没啥滋味了,于是留在省城。没想到,大城市同样越来越寂寞,仿佛成了孤城,没了鞭炮,少了车辆,缺了人气,丢了热闹,比乡下还要冷清无聊!

一个春节,除了不上班,与平时并没两样。平时还能约人打牌吃饭喝茶,可此时到哪儿约去?随着人们年的意识淡薄,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怎么就渐行渐远了呢?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可年味年趣年乐反而越发寡淡了。

 

 

作者简介:赵培龙,1961年生,江苏东台人,现居南京,硕士学位,曾在人民空军三十年(副师职、空军大校军衔),2010年转业至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处长史节》,中篇小说《加一碰》,长篇小说《天祭》《天命》,散文《又见胡杨》《心随桂香飘千里》《泰东河的女儿》《短暂的阳光》《幸灾乐祸》《认可》等,言论集《政工随笔》等。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