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雷生:走不出的故乡

作者: 安雷生 来源: 作家在线 时间: 2023-02-06 13:57 阅读:

 

曾经听我的四姥爷这样讲到,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抓了许多壮丁,被押上大轮船。一声长长的笛鸣,轮船启航,慢慢驶离开了码头。这时不少被他们掳去的“士兵”思家心切,纷纷抑制不住地跳进海里,向陆地游去。眼看着场面就要失控,领队的军官命令宪兵向海里扫射。
一时间,海水被鲜血染红,无数青年人的生命在强烈地逃往故乡的抗争中,画上了句号。他捡了条命,辗转千里回到了家里。虽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又差点饿死,“文革”其间,四姥爷还因意志不坚定盲从上船,被多次揪斗,加上家庭成分为富农,当了几十年“四类分子”,更有裹挟去台湾时,他在上海上学,就当过几年公社的“反动知识分子”代表,受尽坎坷和磨难。每每提起这些,他逢人便说,历次“政治运动”,基层该掐的亏,受的罪,他“一件都没拉下”。但晚年,四姥爷依然活得好好的。尽管老家从未在物质上为四姥爷一家提供过哪怕看得过眼的稳定感、满足感,但他思想精神上却有着可观的膘情和体格,饱经沧桑依旧达观且知足的他讲过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我都记忆犹新:“相比那些被打死的兄弟们,我还能一路跑到故里来,已经是三生有幸,拜托菩萨保佑了。老家再孬,再折腾你,不也是自己乡亲?没把我当外人啊!”真个“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让人无法平静下来。明明被当地人揉搓得灰头土脸,身心疲惫,却依然痴心不改。这就是锦秋湖那片土地上生养出来的传统赤胤憨厚、实诚的模样。我知道这样的人内心各自都盘着一团火,那是最早来到“一溜边河崖”建村的祖先们在此陌生却“水草丰美”的茫茫荒原上燃起的充满希望的人间烟火。尽管也遭遇了排挤、倾轧、猥亵、攻讦、打骂,风吹雨打,飘摇、萎缩,几近熄灭,但始终还是挺了过来,浩势燎原,熊熊燃烧了千百年。“家乡情结”,或者叫“乡愁”,随着人类的繁衍发展一路赶来,人性猎猎,撑起了无数游子生生不息、奋发打拼的本朴恩怀谱系,又因着最起码的故园反哺情愫,获得了行走江湖的入门脸面票根,在现今大融合时代的地球村仍顽强左右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望断《诗经》邈远的盎然和绸缪,我们能觑见一些鲜活的乡愁粘性的影子。无论是戍边从军的将士“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还是异居他乡的商旅“不我以思,复我邦族”等,很多关于故土家园的怀归咏叹都贯通着源源不断的民间抒诉。古代社会,戍边、宦游、学漂、商旅与内乱是我国古代较为典型的揖别家乡的原因。而即使长久地离开,最终也要想尽办法再回去。《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项羽攻占了关中之后,韩生曾力谏项羽留在关中成就霸业,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由之成为了后世离家人追索的期望。但如若不能再回去的,则想方设法把家乡有代表性的部分“移”过来,拓过来。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全国之后,则索性将“沛县”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长安,以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莼鲈之思”,思念故乡的代名词。这样的佳话让隔山猜牛的历史课一下子飘来了家园亲切、温馨的体香,情味十足,让后世担了噱头的“吃货”们陡然扑到了高峭无暇的精神认属,遂来不及洗去“没有别事”、低级消趣的庸俗蔑名,惊呼一声:“同志,可找到组织了,让我们风风火火一块打马奔回老家!”因为家想得厉害,张翰竟然潇洒辞官,回到了故里。当然,他无意吊打眼下那些整天信誓旦旦地哼唱“乡愁”,狂喷诗情画意,不解民瘼,耽于惋惜村野正在丧失传统宝藏,却毫无反哺作为,倒忘不了得瑟“君临、视察”聒噪的“投城农二代”们,毕竟五百年前大家还都在一口锅里摸勺的。而很显然,怀念乡土美食不过是其个中俗化由头,《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年,他在帝都思念家乡时就发出过令后世蒲柳浪族们感铭肺腑,让冷漠仕途掮客们脸红的慨叹,“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莫道天涯路迢迢,热土贫家总难撇。故乡有着不可抗拒的生性、心性和天性特质,是一种善良、暄妍又自然上瘾的人类宿命“伴疾”。西方专家、学者将“乡愁”定义为:“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首先提出此症名的是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Jean-JacquesHarder1656-1711),他在1678年以希腊文词根——νόστος=nostos=one'shomeland=家乡,άλγος=algos=pain/longing=痛苦/憧憬,创造而出这个新词。另一种说法,是由约翰尼斯·霍费尔(JohannesHofer,1669-1752)在1688年创造的,后来这个新词太过于成功地流布,以致于人们忘了来源,当其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之后,原始意义上指一种疾病的说法渐泛化丢失。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医生会诊断并治疗乡愁。这个词汇在其它的语言里分别为:maladiedupays(countrysickness,乡间-疾病,法语),Heimweh(home-pain,家乡-痛,德语)和elmaldecorazón(heart-pain,心-痛,西班牙语)。“乡愁”致死的案例也时有耳闻,士兵有的借由解除职务并送返家乡来成功治愈。1978年,罗伯特·汉米尔顿(RobertHamilton,1749-1830)报道了一件罹患乡愁的士兵的事。思家病的案例,有的时候像流行病一样漫延。在军队中,当打胜仗时思家病比较不常见,相反地,战况吃紧了,则是比较常见的。史载楚汉战争中,项羽及其军队被困于垓下,汉军士兵唱楚地歌曲以引起楚军思家之情,瓦解战斗力,是为汉语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1850年代,思家病已经不被视为一种特定的疾病,而被认为是一个病态过程的征候或者一个阶段,是忧郁症或自杀倾向的表现。然而,思家病在晚至美国南北战争时仍然从士兵中诊断出。到了1970年代,社会上把思家病当作医疗范畴的兴趣几乎已经不见了。多数人把这种疾病的减少当作一件好事,指为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有些人则哀叹于失去这种病的根源,即对家乡的感情的冷峻。当然,思家病这种现象并没有跟着它的去医疗化而消失,因为相比于医学受理的突出性质和关照手段,乡愁更大程度地拥有深重、广博、韧厚的基础情感,这让试图解决者变得手足无措,绝望嗟息。故乡,一个生辰八字奇异的神性生命体,没有说教和指使,也不用身体力行的示范引导,于波澜无惊的延展之中,就那样赢来了她的子孙们,梦萦魄撼,归心似箭,纵其一生为之忠恕笃实地筚路蓝缕开拓、创业,刚毅不屈地披荆斩棘、上下求索,虽栉风沐雨,疲惫憔悴,而仍泣血而歌,冲锋陷阵,心诚行专,无怨无悔。2016年夏天,我在济南泉城广场东北的新华书店里转悠,一本奶白封面的《纪伯伦全集》封面的一行字引我驻足:阿拉伯原文足本全译。这位生于黎巴嫩,客居美国的阿拉伯文学主要奠基人,在经历了80年由英语转译的各种误解之后,终于完整地回归到自己的母语了。“人的灵魂与大自然交谈过数次,而人却站在那里,瞠目结舌……”,越来越多的国人因此有幸全视角清楚地看到一个真正不凡的纪伯伦,坚忍不拔,越挫越勇,在和着故园的天籁痴狂起舞,琴瑟诗篇麦浪般汹涌无际,带给这个世界西亚大地的深湛风情。他的那句——“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成为了我们回首故乡时的再勉励再誓师再加油再提醒。世界碎了,但潮汐却永在牡蛎心中。
1954年,生物学家F.A.Brown从康奈提格的海边挖下来了一批牡蛎(Ostreavirginica),放进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个地下室里的水族箱里。作为一个生物节律研究者,他知道牡蛎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起居。搬入新居的头两个星期,什么都没有改变。牡蛎们依然按照它们正常的规律生活:它们时而缩回去,时而张开壳,捕捉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喂养自己。一切遵循着遥远的故乡海岸的潮起潮落。可接下来的两星期里,发生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它们依然像潮水一样起伏,但是,它们的高潮期行为,却不再和故乡的潮水吻合了,甚至不符合科学所知的任何一张潮汐表。经过反复计算,Brown意识到:这是芝加哥的涨潮时间。但是芝加哥没有海。这些牡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里,生活在玻璃箱的人造海水中。但不过,它们知道海的存在,它们的祖先已经在海边生活了几亿年;它们可以离开海,海却不曾离开它们。Brown猜测,也许牡蛎是感知到了气压的变化,从中反推出了潮汐应来的时间、自己应有的节律。没有任何一只牡蛎是有意识地在做这一切——但在某种深层的意义上,它们正想象着这样的一片海,一片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海,在那里会有潮起潮落,而它们会随着海的节律而开合。这里没有海,牡蛎给芝加哥带来了海。因为,大海是牡蛎内心颠扑不破的故乡。如此神奇又浪漫,简直让任何一个闻者全都震惊不已,谁还会不再臣服于内心之中故乡的诡谲魅力?而作为地球上主宰的人类嫡嗣们,和地下室人造海水中的牡蛎,又有什么大的区别呢?梦中的故乡便是大海。曹德旺从小出生在贫苦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太差,他早早辍学出去打工,期间更是受尽白眼,不受人待见,可以说尝尽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甚至有一次还被村民打出了村子。而离开故乡的曹德旺没有气馁,他不甘平庸,擦干泪水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之路。身经百战、由小到大,他的努力最终成功,将福耀玻璃做了世界第一强。正是因为自己的身世他深谙普通群众的不易与困厄,于是,便开始投身慈善事业。对于曾经那样侵辱自己的故乡父老们,他也一笑了之,从不计较,相反,还出资给村子修了路。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故乡冥冥之中的人格养成磨砺、锻造了她的好娃子,韶华嬗变愈淬靓了其根深蒂固的报效之志。曹德旺的发展、崛起告诉依然困惑于故乡的我们,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著的坚持,而不忘初心则是他人生价值升华的关键。
原乡,任何一种东西尤其是生物都无法回避的发源地和时空坐标系。她既是基因天码的制造、化育者,又是能量充电桩和天道轮回驿站,以其提纲挈领的统帅魅力笼罩、渗透、作用于所关联的一切和过程之中,让万端有了族谱的种子和运作规定性,一条条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神经脉络穿起了事物的发展始末。故乡分娩了永远打不倒的天然恩情“帝制”,操盘着人一辈子改篡不了的血缘瓜葛。此番客观情形,当然与人的好恶无关,亦权衡不了的。而谁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悖离了,扰损了,违拗了,就会成为后悔莫及的“倒行逆施”,堕入挑战自我生存的熵增效应。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家园都不爱的人,会对朋友、同学有什么地道的好。所以,这样一棵情肉理骨的昂藏郁拔之树结下的果子通常叫做义正风味儿的感恩。当然,此种感情质地只是建立在一般肤浅文书表述意义上的大致轮廓。和任何事物一样,由于疙疙瘩瘩、酸楚阴晦的发生,导致故园在那个地望另类炎症、疮疖甚至悲戚、毁灭等灰黑度的染指、蹂躏和沦落,也是不可避免的,却非她乐意看到的。小的如平素生产生活中的过节。大的如家乡鲁北平原上演的上世纪47年“还乡团”在国军撑腰下回村迫害个别翻身闹革命的农民,和才解放时土改、镇反中农会负责人随意揪斗、批判、枪决并非血案在身、十恶不赦的“划定”地富及其家眷老小。那个时候,故里的云天、田地、树木、房屋、街道、阡陌相当不情愿地目睹了一幕幕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血腥场面,留下了上下宗亲无法忘却的惊世骇俗的记忆。其单纯是人为的摩擦、打压与回击和报复,很大程度上僭越、践踏了政策、路线、规章和法制等理性范畴和要求,这类出格的相互伤害显然和乡村祖袭的仗义疏财、矜贤互助,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训示、伦理相去甚远,属于乡园历史进程中的不堪回首之类。对此,老家很是无辜、无奈,与最初的遣发移民所想所盼所作所为大相径庭。同时,抚摸古今乡野运行轨迹的工夫,我们也兴慰地得知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那种一脉绵瓞的地域思品纽带,优雅、安晏,不竭地张扬人文血脉,维持固有传统的精神原动力,悠悠散发着和谐乡民、反哺桑梓、温暖故土的祥瑞气象。循着个体心态萌发和意识形成的人伦肌理走向,可以见识故乡在这一耗散结构中起到了把握全局的至关重要作用。这使得即便人在异国他乡,仍依旧不由自主地回忆着身体由来、基本发育的给予,特别是儿时的经历,虔然觉得很多人物、事情如影随形,历历在目,无法割舍。只是人类的智力不同于海龟和大马哈鱼,轻易就擒于盲目的程序遣使,因具备一定的自觉能动,知道自己是谁,要干的事太多,勇往直前之下,寄托于心里有了就行,而回头张望、打点的机会、行动则少了,也就会在与不断涌来的潮流互动中,后天地逐渐淡漠,重新称量,甚至怀疑、否定对故乡的感知、印象和情愫维系。有时,还泛起对发生在故乡的那些充满了尴尬、翻胃、倾轧、戕伤、疼痛和怨恨往事的不甘不舍,翻腾、激荡,耿耿于怀。然而,当人们老了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思念起故乡来,甚至会勾起很多已经冷落多少年的往事。很显然,我们大脑中贮存着一则天条指令,要人们回到自己出生地去一续未了情。白天夜里都在想,做梦都会梦到故乡,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提示和金贵的奖赏,是造物主看重人们内心未泯的原善而欣然起草的机缘文献。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珍惜,并浓墨重彩地作为、实实在在地反哺,以至于辜负了此福祉,那将因着妄为人生而追悔莫及。不过,对立统一治下,任何事物都具有阳阴两面性。故乡,总是教我们既牵情感奋又不忍细看,逃离和回归,一朝被蛇咬与魄向魂牵,厌倦、思恋,这种欲罢不能无疑是命中注定的考验与关照。有句歌词叫做:想说爱你不容易。岂容回避,余秋雨那“贫困到哪家晚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一个粗瓷碗就会引来父母疯狂的追打,而左邻右舍都觉得这种追打理所当然。”“碎得如此透彻,像轰然山崩,也像渐然家倾。”的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略萨的阿辛哈加村庄成了死里逃生的中转;萨冈屋外原野中的背叛和忧伤。再细看,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愚昧和算计;马尔克斯马孔多小镇的孤独与潦倒;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缺失和富足;张爱玲楼阁下的市侩和压抑。于是,带着故乡的痂疤,人们纷纷选择出走。离开故乡,成了我们寻找到人生新景的不二选项。这还是知识分子们的高级身份纠缠于“诗和远方”精神追求的出离,但对于主体村民来说,却是物质层面生活、生存所迫的必然“苟且”。毕竟善良的依恋和田园牧歌不能喂养和满足世俗生活过下去的生理需求。《甲骨文》的作者美国人何伟(PeterHessler)在开篇写到:从首都北京到被视为中华文明摇篮安阳的今古穿越,搭火车,要花上六个小时。我坐在床边,有时不免觉得单调麻木。窗外的风景如壁纸一样地重复:几个农民、一片田、一条路、数个村庄;几个农民、一片田、一条路、数个村庄。这份重复的感觉并不新奇。上世纪八九十年前,我们出差的时候,可是随处与他一样的所见所感。但这样再平常不过的风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却变得稀罕起来,沿途的农民几乎看不到了,隔不远的田地上跑着各种各样的客货车,很突兀地出现了大量的厂房和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村庄踪迹越来越稀少。长期从事乡镇工作的我,对此再清楚不过了。毕竟善良的依恋和田园牧歌不能喂养世俗生活过下去的需求,因为现实确乎让人没有任何理由再留恋相对贫穷落后的故乡了。但凡有说的过去的盼头,谁还会愿意自编自演“背井离乡”现代剧?由于种地收成越来越低,一年下来抛去农药、化肥、灌溉、种收等成本费用,所打的粮食除去食用,其余可售卖变成的人民币少得极其可怜。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手中没有钱花才是大问题。低收入的简单生活即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不仅日子被拉掉鞋了,穷惨了,遇到大事拿不出银两来,难大看是其次,一家老小咋过?挣钱成了人们的最大心愿、专职诉求。为此,只有转行种植、养殖,去经营农副产品电商,或脱离土地的束缚,进城打工、经商,反正地是不能再种了,只要有途径可以增加经济收入,都会去尝试。甘心留守在乡村,伺候那一片庄稼地的父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那些年轻气盛的青年人必须行动起来。起码,外面的大千世界太精彩,机遇无处不在,可能的发端不在眼前可以看到的乡村,岁月不饶人,而留下来大概率则会如同前辈的慢慢靠干、枯萎。对于那些进城的打工的农民来说,他们知道那里并非他们的家乡,新鲜感一过,特别是跌了筋斗后,他们更加清楚自己不过是漂浮过来的异类。长期沾边都市文明的表象覆盖了原本内涵乡村的记忆,结果是自己不上不下,故乡亦改变了原汁原味的质地。贞洁意义上的故乡情被时代的斑斓投影里外参股,小家碧玉的风韵沦为出人头地的瓶颈。当世俗物质利益渐次上升为趋之若鹜的推崇,乡愁架空为了一种有名无实的致命浪漫。其人老珠黄威望和生活逻辑,抵不住淤积、孳生的阴暗与辛酸袭扰。故乡成为不能较真的强颜欢笑,就像实用主义背景里无权无势的长者,晚辈需要打起精神许久才会轻声唤一声言不由衷的婶子大爷。多少志士仁人纠结于故乡的道统被蚕食下的营养不良,深刻怀想黄金遗传的胜景,忧虑着接踵而来的变异和趋向。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无奈动态。好在我们曾经被剪断了脐带的地方,固执地保留着我们的藉由。血性的翘楚辐射使得无论我们已经走了多远还是舍不得放下那番故乡情分。而猛一转身,当我们拖着卑微、疲惫的身子耷拉着焦虑、劳顿的目光,与她直然于灯火阑珊处,不无和蔼地暖暖和和投向我们的注视相碰时,内心一紧,胸口的耸动与激荡再一次将了我们喧杂世嚣里无助的思恋整得潸然哽咽,一塌糊涂。
波兰诺奖诗人切斯沃夫·米沃什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一生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那正是因为他去过了很多地方,反而没有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哦,故乡,一个令天下赤胤眼窝子湿热了几千年的辞藻,我们无法绕开的巨鳌戴山的不老存在,一舟病患与解药水火并在的卓荦玄造。锦秋湖故乡上很久以来流行着埋“血根”的习俗。每有婴儿啼哭着降世,小孩的父亲总会将接生婆火剪子裁下的胞衣小心翼翼地用草纸包好,置于一个崭新的陶罐内,密封起来,在天没亮前,由族中长者,选择祖屋边的一棵高大树下,像种宝贝一样深埋起来。而成年后,当有人问及他(她)来自哪里?被问者会很庄重地指着那处房木麇茂的地方说:“看,那里蹿着我的“血根”!”一个人离家久远,思念狠了,便以为是“血根”锥进大地腹腔,诞出生物气场了。如果谁做出对不起社会、家乡的事,则多会遭到年长者指着鼻尖的一顿训斥:“你对得起你丢胞衣罐子的埝子么?!”老家有我扎向大地本源的“血根”呢,我又能往哪里走?我就像故乡的一条“狗”,惟有倾己所能为她出力,好好尽孝了。再次抬头向着鲁北方向的天空瞭望着,那样不无感奋地激动着,感佩着,思考着,筹划着……忽觉耳边飘来了一个声音,发自肺腑,又弥散着怅望。哦,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的那首缠绵的诗: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原载《青岛文学》2022年第8期)

 

 微信图片_20230206140655.jpg

作者简介安雷生,1964年5月出生,山东博兴人,北师大哲学专业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山东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分会主席,《黄河文艺》社长、总编,博兴县作协名誉主席。系“美丽中国文学奖”(二年一届)、“吴伯箫散文奖”(三年一届)等文学(散文)大赛组委评委会主任。先后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收获》《星星》《山东文学》《散文》《散文海外版》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870多篇。出版有散文集《芳野缅历》《奇峰华水竞风流》《“北国江南”锦秋湖》《闯莽猎美锦秋湖》、诗集《莺花烂漫》、长篇小说《霸俏狼烟紫芦花》和通讯报告文学集《人间正道看沧桑》等。散文《平生爱听家乡雨》1989年被《散文》杂志作为“国内散文名篇”选载,散文诗《抵达》被《散文选刊》推为年度精品,诗歌、散文先后选入《中国诗歌年度精品大典》《山东新文学大系(1919-2019)》《中国年度好散文》《中国散文诗年度排行榜》《山东作家作品年展(年选)》《中国西部散文精选》《语文素养读本》高中上册及长春出版社《教育部统编: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伴阅读》九年级上册等七十多个典籍。《山东文学通史》《北方文学》《黄河文艺》《中国西部散文选刊》《奔流》《人民文学》《中国文学评论散文卷》等对他的散文创作进行了通篇、章节和段落评述。业已获得山东省“优秀图书一等奖”、“蒲松龄散文奖”、“孙犁文学奖”、“大地之光”征文特等奖散文一等奖、“蔡文姬文学奖”一等奖、“美文天下征文”一等奖、“地科杯”山东省“珍惜资源爱我国土”征文一等奖、第一届“化泉春”杯全国征文金奖、中国国家地理游记散文一等奖、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南国文学社“古滇梁王酒”征文金奖、全国“志建·银杏杯”征文大赛一等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一等奖”、山东省第二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紫云山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聚寿山杯”全国征文大赛诗歌组一等奖、中国西部散文学会2018、2019散文排行榜、“大家文学奖”、2019中国散文排行榜、第二届“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省市有关文学奖。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