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明:品味舍得

作者: 刘永明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8-11-20 07:48 阅读:

百喻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尽食。初看时只觉得小猕猴可笑,但细细品来,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这就是舍与得的辨证关系问题。

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意思是愿意付出、不吝惜。拆开这个词不难发现这个词有“舍”和“得”两重含义,看似矛盾,其实却是辨证统一的,有舍有得,先舍后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舍得”的精髓首先是“舍”。“舍”就是要放下、放弃。这确实有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晋代陶渊明,宁愿荷锄种豆、东篱采菊,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虽“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依然“晏如也”。他放弃了官场生活,却用自己高洁的灵魂开垦出一片千百年来让世人惊羡的世外桃源!“舍”就意味着失去,就有可能要忍痛割爱、要长期备受煎熬,要放弃眼前的金钱利益、兴趣爱好、甚至生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只有舍得春天的汗水,才会有秋天的收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生只有舍得那些无聊的游戏玩耍,才会学业有成;“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军人只有敢于舍得奉献自己,才会成为时代“最可爱的人”……

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在《论语》中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使他学富五车,最终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就连这么有学问的人都舍得放下架子不耻下问,难道我们这些普通人还不应该效仿吗?《将相和》的故事世人皆知,若没有蔺相如舍得放下自己的权位,又怎会有“负荆请罪”的千古美谈呢!

其实,舍得与人生的追求、理想、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就是让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原本衣食无忧,但却有着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理想,吃尽千辛万苦游历名山大川,最终写成了《徐霞客游记》;文天祥放弃高官厚禄,为的是民族气节,为的是彪炳史册的那颗丹心;一代伟人周恩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报国,因为他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当然,舍得要有原则和立场的,否则就会抱恨终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红颜一笑,但失去的却是江山!大贪官和珅,中饱私囊,大肆搜刮百姓钱财,后被查抄,自己也落了个一条白绫自缢而亡;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最终落了个万人唾骂的可耻下场。每个人在作出取舍决定的时候都是需要权衡的。以舍弃青春为代价,换来的一时快乐值不值得?以放弃人格、尊严而换取的职位,又会怎样呢?以抛弃良心为代价,制造的假冒伪劣,难道就真的心安理得吗?由此可见,诚信、无私、善良、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到什么时候都不能随便舍弃的。

舍得微笑,得到的是友情;舍得虚名,得到的是宁静;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尊重。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境遇,端正心态,就像果农修枝剪叶一样,时刻整理我们的灵魂,舍弃灵魂中那些丑陋的东西,让美德占领思想高地。舍得必须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只有舍弃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国家、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舍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舍得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如果多舍少得,人生将会更有滋味。只有真正悟懂舍得的哲学道理,才能把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  五大连池市 尾山农场初中部)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