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忆:永远的张之洞

作者: 萧忆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9-02-20 07:17 阅读:


  一

  辽远的天空之上,涅白的云彩正舒展着筋脉,慵懒地在碧空比划着清远的世界。在云彩遮蔽下的紫禁城,旷世的躁动与不安,在空气中蔓延。
  雄丽的紫禁城,琉璃瓦在烈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三步一兵五步一卒的走道上,艳丽的龙旗耷拉着。似乎没有清风,龙旗便失去了应有的气势。犯困的士卒,接连打着哈欠 。紫禁城上空,弥漫着一种沉重黑白色彩。这色彩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
  寂静,除了偶尔有岗哨换岗时留下的几声窸窸窣窣的对话。偌大的紫禁城,红墙之内没有任何声响。
  太和殿内,群臣缄默。
  金色的龙椅之上的光绪皇帝,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浮游着一丝丝的不安。大殿之上,悄无声息,如同进行着一场盛大的默哀仪式。
  有窒息的因子,在空气中袅袅地漂浮着。
  一声尖锐的破碎声划过冷清的太和殿。光绪皇帝把手中的茶杯,狠劲地摔在金銮殿下。
  群臣慌乱之中,条件反射般不约而同地跪在犹如冰面般光洁的地面。
  到底是战是和?光绪皇帝掷地有声。那声音背后,夹杂着些许的无奈,还有丝丝缕缕的忧愁。
  晚晴名臣李鸿章率先站起来,法夷乃西方强国,国富民强,枪炮尖厉,我大清与法夷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微臣以为,应与法夷谈判,以争取和平过渡。
  光绪皇帝听后,左右为难,那法夷欺人太甚,数天时间越南溃不成军,直抵我大清国域,众爱卿皆以为应议和吗?

  一阵低声的嘈杂之后,便划上了修长纤细的省略号。只有略显尴尬站立于金銮殿之上的李鸿章不知所措,面露不悦。
  退朝,再议。光绪皇帝左右为难。

  二


  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山西,几年之间因张之洞的治理,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在屋内,留着长须的张之洞正奋笔疾书,欲把一张主战的奏折呈至光绪。
  豆大的灯光下,张之洞伟岸的身影,映射在黑暗之中的窗户之上。屋外,几只晚归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地掠过幽深的天际,朝着远山飞去。
  街市上,林立的店肆都在夜色的笼罩下陷入暗黑。行人早已失去了踪影。就连犬吠猫啸,也在一瞬间消失。黢黑的夜色中,只有巡抚府邸的的那盏灯,影影绰绰,闪耀着光点。
  张之洞不时在屋舍内徘徊踱步,满朝主和的声音已经压倒了一切,年轻的光绪会选择迎战法夷吗?张之洞陷入了幽深的沉思。如今法夷越战越勇,而且拥有西方先进的武器。积弱的大清帝国,能战胜强大的法夷吗?如果光绪皇帝同意,那又由谁可出战法夷呢?纵观全国,大将之材,几乎没有一人。可是,如若法夷乘胜追击,占领越南全境,唇亡则齿寒。大清西南门户将不保。
  张之洞回到书桌上,拨亮了油灯。一纸奏折写毕,天已泛白。鸡鸣犬吠的声响,不时从街市的百姓人家传来。街道上,早起的商贩已经开始摆弄物什,迎接着新的一天。巡抚府衙,站岗的士卒也在井然有序地换班。张之洞伸了伸懒腰,它文人的身骨在此刻却有着军人的坚毅和忠贞。
  不几日,张之洞的主战奏折飘到了光绪皇帝的案前。
  光绪皇帝打开张之洞字迹工整的奏折后,脸上泛起了春天般的笑容。那笑容,一扫近日的阴霾,一如冉冉升起的炽日,和煦而安然。
  面对满朝文武的主和倾向,光绪皇帝太需要这样一道鼓舞士气,提振朝野的奏折了。显然,张之洞的主张与年轻的光绪皇帝不谋而合。
  很快,一匹快马从京城驰骋而出,朝着西面奔去。一路奔腾,那身后的尘土,如一个舞女,在古道上轻盈地浮游。
  不几日,一道圣旨便从北京加急送到了山西。
  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全权负责抗法事宜。
  抗法之事已关乎到国之根本,张之洞顾不得整理行装,便日夜兼程,走马上任,前往两广。尽管,一道道皱纹已在悄然之间浮上他古铜色的脸庞,可他的脸庞所流溢出来的却是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气定神闲。半生的磨砺和挣扎,已让这位后来一跃和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并称为晚清四大重臣的张之洞造就了遇事不惊,沉着应对的优良品质。
  一路的颠簸,一路的劳顿。当倦态一轮一轮碾压着张之洞的身躯,他依然正襟危坐,稳若泰山。朝野的嘈杂,与此时的张之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此刻的上任,终将迎来他人生的第一次飞跃。

  三

  溽热的两广地区,潮湿,燥热。和远在京畿附近干燥的山西,有着天壤之别。
  湿润的海风,让空气中溢满高浓度的水分子。即使是在早晚,也没有丝毫减退。张之洞拖着困顿的身体,深入军队,细致体察。
  那一杆杆早已落后于时代的步枪,那一张张蜡黄色瘦弱的脸庞,时刻牵动着张之洞的心。纵然有钢筋之躯,凭着这些装备,也难以抵挡法夷的狼子野心。张之洞果断起草奏折,上呈天子,以期朝廷划拨银两,更新一匹枪支,以尽量减少和法夷的武器代差。
  经过朝臣激烈的讨论,光绪最终批准了张之洞的要求。银两到手后,张之洞事必躬亲,科学分配,并加以紧张的训练,使得军队在短时期内取得了质的飞跃。
  每到一处军事要地,张之洞总会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说,以鼓舞士气。而回到车辇,却是另一副景象。张之洞总在轻轻揉着酸痛的身体。
  纵使再健壮的身体,也经不起这样的奔波和操劳。而困扰在他心间的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如今之际,正是缺将少才的时候,究竟谁才能担起抗法的大任,一举击溃法夷殖民主义的傲慢与无理?
  张之洞微微闭上双眼……
  而朝野关于张之洞一个文臣能否指挥全局的议论还在继续。
  终于,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了张之洞的脑海,这个人的大名,就是日后彪炳史册的冯子材。
  据史料记载,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晴抗法名将,民族英雄。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
  可年近70的冯子材能担起如此重任吗?张之洞又一次心里打起了鼓。

  四

  当张之洞深入了解了冯子材后,他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这个消瘦却精干的老头子,思维敏捷,极富人格魅力。张之洞拍板下定决心,果断启用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让他督办高、廉、雷、琼425州县团练。
  188312月,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1885年,冯子材奉命率10营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冯子材在危难之际被推举为前敌主帅。
  3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法军溃不成军,退出关外。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此时的清军,士气高昂,无往不胜。相反,法军士气低落,落荒而逃。
  果然不出张之洞所料,冯子材一战杀退了来势汹汹的法夷。张之洞果断下令冯子材继续出击,杀法夷个片甲不留。
  恰在此时,一纸停战令从遥远的紫禁城缓缓飘来。清政府以乘胜即收可以在谈判中拥有更多的筹码为由发布停战令,在收到张之洞的停战令后冯子材含恨撤兵。
  镇南关大捷如同一缕春风传遍清朝的大江南北,举国欢腾。
  回望历史,镇南关大捷是落后的封建王朝以落后的枪炮装备打赢西方的一场战争,是中国人在近代第一次战胜西方列强。如果没有这次胜利,两广地区就可能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收到朝廷停战令的那一刻,张之洞心凉如水。他静静坐在椅子上,眼前褐红色的桌子上的那杯清茶,早已冰凉。张之洞冷峻的目光直达屋外灰褐色的房檐上。那房檐上,已生满暗黑色的苔藓,显得破烂不堪。
  更为让张之洞忧愁的,并不是朝廷的止战令,而是清朝工业之落后,武器之落后,长此以往,迟早被西方列强吞灭。张之洞暗自思忖,何不自力更生,发展清朝自身的工业!镇南关大捷,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付出了血的代价。老将军率领士兵,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法夷的进犯。武器代差带来的代价,是无数同胞的流血牺牲……

  五


  经过中法战争的煎熬,张之洞明显老了许多。一丝一缕的银发已悄然爬上他的双鬓。而悬在他心中的问题,却丝毫没有解决。
  上奏,只能上奏朝廷。以他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国家工业绽放芬芳的花蕊的。此刻,张之洞的内心只有一个目标,建铁厂,然后再建兵工厂,然后逐渐带动全国工业的发展,促使国家富强、进步。
  案前,有些蓬头的张之洞再一次颤巍巍地拿起笔杆子,他知道,他所要面对朝堂之上的的保守派是何其艰难。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岂能因为这些人的阻挠止步不前。况且他知道,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䜣,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重臣,又是洋务派的灵魂人物。他的想法,定会得到奕䜣的支持。
  虽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经历过一次镇痛。
  18851223日,潘霨在《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可否体察开采折》中上疏朝廷,请在贵州开办现代化钢铁厂。光绪帝看到奏折后马上进行了批复:即看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毋得徒托空言。随即,在光绪皇帝的允许下,占地面积达150亩的青溪铁厂轰轰烈烈的建设起来。这座作为中国重工业发端的铁厂,本该应该它应有的辉煌,却事与愿违,在铁厂开炉后仅仅一个月就发生了人为操作失误,导致铁厂瘫痪,厂房建设,机械设备损耗殆尽。主要筹办人潘霨吞金自杀。清廷白花花的银子,转瞬间付之东流,如泥牛入海。青溪铁厂的失败,犹如一剂冰冷的长针,深深刺痛了清朝的洋务派。而保守派也因为此次事件,蹦跶得越来越欢畅。他们甚至认为,买来的铁要便宜的多,开办铁厂,大费周折,耗费银两,最后还得不偿失。
  张之洞的奏折,显然会遭到保守派的顽强反制。这些张之洞早已想到。于是他在奏折中,说明兴办铁厂虽然短期投资过多,但是长期下来,可以培养国家的相关工业人才,还能追赶与世界的脚步。如果长期以往靠进口维持国家工业体系,势必让国家越来越落后。
  这一次,或许是上天为张之洞的远见所感动,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光绪皇帝抵住压力,同意张之洞兴建铁厂。张之洞立即委托清政府驻英大臣刘瑞芬与英国谐赛德公司签订合约,引进英国先进设备和先进人才,预计建造两座炼铁大炉,日生产达100吨。
  正当兴建铁厂的计划如期进行时,一道南下的圣旨,让热火朝天的准备景象瞬间如一块冷却的钢铁般冰冷。
  张之洞望着圣旨上洋洋洒洒写着关于调令自己担任湖广总督的字眼,轻轻捋着已夹杂着些许苍白的美髯,他的脸庞深情地流露着对于自己豪情壮志的不舍。而接任两广总督的正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他会把自己艰辛中起步的事业弃之不用吗?张之洞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若广州铁厂留给李翰章,他断然会终止计划,甚至将铁厂搬迁至京津地区。而京津地区正是李鸿章的势力范围。
  而此时,从英国进口的设备,正在驶往中国的途中……
  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在屋子里徘徊者,思虑着……忧虑像一个个蠕动的虫子,爬满他的身体,侵蚀着他,吞噬着他。

  六

  向晚的阳光,是温和的,和煦的。绚丽的霞光,柔和的清风,岑静的城市。一切,都仿佛一如既往。而唯独张之洞,他内心的担忧,正一步步将他推向悬崖。
  伏案。也许张之洞一生最多的动作除了给皇帝下跪便是伏案起草奏折。
  是的,张之洞再一次伏案,奏请朝廷。以期得到朝廷的同意将他一手创办的铁厂搬迁至湖广地区。
  历史的天平,终究还是站在了张之洞的一边。他得到了自己心中期望的答复。
  18891012日,意气风发的张之洞伫立在粤秀号的船头。望着前方一望无垠的蔚蓝色大海,心中升起了炽烈的骄阳。此刻,他的内心是温暖的。时而有海鸟掠过船头,他乜斜着,细细地欣赏。
  这辽阔的大海,似乎可以让张之洞所有的抱负都得以施展。兴建铁厂的压力,似乎在一瞬间,变得轻缓了很多。张之洞凭栏远望,没有谁会注意到,他内心的波澜壮阔,他内心的宏图大业!
  载着张之洞振兴之梦的粤秀号一路北上,经过台湾海峡,从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进入中国长江,一路向西直抵湖广大地。
  一个月的赴任路途中,张之洞的心情都是非常欢悦的。他深知,只要留住铁厂,他便能施展所有的才华和抱负,他便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他便能为晚清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血液,或许能够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晚清走得更远……

  七

  当粤秀号经过一个月的行程终于抵达武汉后,张之洞马不停蹄地开始为铁厂的事情四处奔忙。他先后十五批派出三十多人的考察队对湖广地区进行考察。最终在汉阳龟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地带,选定为铁厂的厂址。

  初夏的微风轻轻掠过龟山脚下平整的葳蕤草地。在草地旁边,一座规模空前的铁厂,坚挺地毅力着。十几个粗大的烟囱,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
  经过半年的选址,三年艰苦卓绝的建设,1894628日,铁厂正式开炉生产。张之洞邀请了各界名流和中外记者前来参观。这些来自于德国、英国、卢森堡的钢铁机器在张之洞的一声号令之下,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声音。
  当时一位外国记者在参观完气势恢宏的工厂之后,曾经作出了震惊世界的评论:中华铁市必与英美两邦决胜于世界商场,中国醒矣!
  一时间,在汉口的码头簇拥着来自亚洲各国的商船。它们列队等候汉阳铁厂的钢铁产品。这个时候,铁厂的日生产已经达到了200吨。
  张之洞穿着披风,威风凌冽地站在码头,看着拥挤的商船,他的脸庞荡漾起一丝淡淡的微笑。随着铁厂配套工厂的建立,汉口成了近代中国名副其实的工业走廊。而说起铁厂,与其息息相关的汉阳造不得不提。
  在中国电视荧屏里的抗日剧中,不断地出现一个高频率的词语:汉阳造。这汉阳造也和张之洞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他就在广州筹备了广州兵工厂,用以生产世界先进的步枪,提高清兵的武器质量和减少清军和世界强国之间的武器代差。随着张之洞执政湖广,广州兵工厂也搬迁到了湖广地区,命名为湖北枪炮厂,占地达到了惊人的2300亩。而且周围配套设施齐全,乃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企业。
  18966月,是一个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日子。由湖北枪炮厂生产的七密里九毛瑟步快抢问世了,由于在汉阳生产,工人们取了一个更加好记的名字:汉阳造。从此,汉阳造成了晚清时期始近半个世纪中国军队装备的重要武器。它仿制于当时工业强国德国的世界最先进的步枪“M1888”。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汉阳造还在发挥着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它是中国服役时间最长的武器。
  而武昌起义的胜利,汉阳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11010日,在冷清的街道上,一列列士兵手握汉阳造,机警地注视着四周。他们的胳膊上,似乎是不约而同一样,挽着一条红得鲜艳的绸带。在柔风中,那红色的绸带,勾勒着一个个美丽的弧线。街道静得出奇。突然一声枪响传来,紧接着密如雨滴的枪声,撕开黑暗的夜空。武昌起义正式爆发。这次起义,之于中国近代历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的胜利,有力地促使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走向灭亡,它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是建立中华民国的前夜。
  而后毛泽东在江西井冈山领导的秋收起义,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汉阳造从未缺席。可以说,张之洞一手缔造的武汉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
  张之洞创建的工业企业远不止这些,还有湖北武昌文昌门外的湖北织布官局,铁厂的配套厂子如生铁厂、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子钢厂、轧钢厂、铁货厂等等。

  八

  甲午战争清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是再此期间,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他自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到1907年张之洞离任时,湖北全省新式学堂达1512所,学生56671人,教职员5103人。

  直到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张之洞在外打拼同时,也不忘家乡教育。
  19042月,张之洞进京奏定学堂章程后回乡祭祖,慈禧太后临别赏他白银5000两,张之洞捐出这笔白银和历年的廉奉20000两,在家乡建造了慈恩学堂,即南皮一中。至
  今,南皮一中已有百年历史。
  张之洞一心为大清帝国尽忠,他通过一己之力,缓慢的改变着晚清奄奄一息的状态。虽然偌大的大清帝国,早已病入膏肓,就像是风雨中飘摇的一颗烛光,随时都可能熄灭。而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也许会影响中国此后的百年,甚至千年。

  九

  1909年的10月,清凉的天气正丈量着华夏大地。
  天空笼罩着厚厚的阴云,似乎重重地要把苍穹压垮。放眼望去,四野的草木,已渐渐枯黄。一场簌簌的萧风刮过,满地的黄叶,翩然起舞。远处暗黄色的山上,有些许鸟儿突兀的鸣叫,像麻布撕裂般刺耳。
  已经荣升为太子太保的张之洞,安然地斜躺在病榻上。他深情恍惚,面容消瘦。拥挤在塌前前来看望的各界人士,无不面露哀伤,心情沉重。
  这个为中国近代重工业、教育、文学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时代人物,如今日薄西山,承受着病痛的无情折磨。
  张之洞微微张开双眼,黯淡的目光透过紧闭的窗户,他似乎还有更多的依恋。
  终于,在一片梧桐叶落的瞬间,张之洞在国运尽矣的独自哀叹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至死忧国,堪称一代忠臣。此后,清廷赠谥号文襄

  一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均宣告独立。

  又一年,隆裕太后在绝望中下诏退位,清朝正式宣布灭亡。

  张之洞逝世后,他的后人经过一年的准备,于19101215日正式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已经早逝的三位夫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今,放在张之洞身上,也是恰到好处。作为晚晴重臣,他鞠躬尽瘁,誓死捍卫着大清帝国的尊严。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为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革命先驱孙中山曾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毛泽东主席曾说:提起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苏云峰说: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
  (本文获首届张之洞文学奖金奖)

作者简介:萧忆,本名李阳阳。生于陕北,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现居鄂尔多斯。系内蒙古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
  文章散见于《人民文学》《草原》《延安文学》《西部散文选刊》《椰城》等报刊杂志。
  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诗人》《陕西青年文学选》等三十多种选本。
  散文《擎起岁月的蓊郁》选入《语文素养读本》(九年级下册)。获《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征文三等奖、东方文艺奖散文奖、张之洞文学奖、榆林年度诗歌奖等三十多次全国征文奖。受邀参加2018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著有诗集《漫步陕北》。散文集《大地行吟》即将出版发行。
  现为《西部散文选刊》编辑。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