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一位明史迷的奋斗之路

作者: 陈 平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9-10-24 06:18 阅读: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对此有诗为证:

学霸突遭无名灾,只能错失大学门

奋发先登精英榜,自研明史初见效

说起咱常州,许多人就会说,哎呀,好地方啊好地方,但细问究竟好在哪?估计说法就不一样了。有人会说,这地方历来人文荟萃精英聚集,光青果巷就出了200多位历史名人,所以是个好地方。还有人会说,自从改革开放后,来常州创业的各类人才很多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快,地方经济也就越来越发达了,所以是个好地方。

更有人会说,常州啊,本来就地处长江三角洲天赐沃土,天生是个鱼米之乡嘛……等等,等等,而且还会有不少说法证明咱常州就是个好地方。

可我认为,咱常州之所以是个好地方,除了自然条件独天厚地外,最关键的,还在这里的百姓个个好学勤奋,钻研肯苦,从而能够得到天道酬勤的回报,不信就举个郑先生的例子吧。

76岁的郑先生退休后,自己一直坚持研究明史,十几年来他写的论文著作,目前已被国家、上海,南京国内三大图书馆收藏,各地图书馆纷纷前来索取,海内外学者专程拜访,可说是硕果累累。

有人会说,他原来就是搞历史的吧,告诉你,根本不是,退休前,他是位工厂里的工程师,与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明史浑身不搭界。有人会说,此人的身体肯定蛮好,否则干不了这种刻苦干涩的研究事。告诉你,情况恰恰相反,实话,按照身体状况,他早在1964年读省常中高三时就是个废人了。为什么,因为在他面临高考,憧憬能够进大学深造时,突然得种至今都没能查出来的怪病;怕水气喘,行走五十米路,就感到浑身无力,人很快瘦得皮包骨头,连说话都会气喘且不能超过一定时间。要知道,那时他的年龄还不到20岁呢。父母亲带他到处去求医治疗可不见成效,许多名医对此也束手无策。

要知道,这位郑先生是学校闻名遐迩的学霸,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同学的敬佩,但就他这种体质即使高考的成绩再好,体检也过不了关啊,所以他只能休学在家里调养与上大学擦肩而过。

说是精心调养,也就是用点粗茶淡饭而己,一方面他的肠胃功能很糟,第二方面,家境也不富裕,幸亏那时啥东西都凭票供应。

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感觉身体稍微好一点的他, 1965年就进人本市无线电系统某企业的车间,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不过天生就是个学霸型的他,从此就把钻研书本知识的韧劲,全用在对新产品的探索与研究上。在这期间,他的许多技术性建议引起车间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有问题也总是先来问问他。

嗳,郑师傅,你看,这张图纸上的编号很不清楚,我想……

是的,你马上去资料室去查查原始资料,电子产品要求非常严格,一点也不能含糊。这天上午,车间的那位年轻女技术员来找他说,郑先生细看了图纸立刻对她说。噢,我马上去,谢谢你啊郑师傅,看着她苗条背影,郑先生马上说不用谢,以后有问题你尽管来找我。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又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觌面不相识,这缘分的事的确是蛮奇妙的,譬如因为他俩平常彼此接触多了,从讨论技术问题发展到彼此产生好感逐渐暗生情愫,谁也没想到,车间这位漂亮的女技术员后来还就成了他的妻子。

这人聪明能干,有钻研精神,是咱车间的技术骨干。哟,别看他瘦精精,一副弱不禁风模样,可肚里却蛮有货货的呢。那当然啦,省常中的老高中毕业生嘛,不因身体问题,能到咱厂里来当工人啊,人们对他全如此评价。

这高个子啊,是位科研型人才呢,就让他参加录音机机芯国产化的科研攻关小组吧。那天大厂长看见他车间主任就这么说。

此时,国家给企业下达必需完成录音机机芯国产化的科研任务。郑师傅,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主任立刻把厂长的决定告诉了他。郑先生一听欣喜若狂,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船配风帆,这机会让他真是如虎添翼啊,他便从车间调到工厂技术科。

事实证明,他的刻苦钻研主动探索起的作用,还就为企业完成这项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没辜负慧眼识珠的厂领导。

所以不久,他就被破格提拔为技术员,工程师,先后担任质检科副科长,质量部经理,计划科长,合资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质量管理咨询专家等等。可是正当他壮志凌云,准备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时,老毛病又突然复发了,而且严重到只能在家卧床静养,其他啥事也不能干。2002年,体质十分虚弱的郑先生,只能离开他为之奋斗了近40年的工厂,提前三年退休了。

古人称,多病为“善病”,我今则真善病矣。4月底起忽感乏力,十日不能出门,惟在家休息,亦很少写字,偶尔修改旧文而已。其后数日好转,近一周又复如此。在给老友的信中他很无奈地说。

说起偶尔修改旧文这话,也就是他给自己找了件潜心研究明史的事,谁也没想到这位连说话都是很费力的老人,竟然为此耕耘了十多年,出版了《郑某传》,《《明未郑某研究》也快要出版了。

研究明史本身,就是个极其冷僻的事,很少有人会对此感兴趣,况且他还是位早退休在家的老病号,可为了考证一个字一件事,哪怕有一点蛛丝马迹,他就会不顾自己病体的虚弱,退休收入的微薄,不厌其烦地查资料、打电话,甚至自费长途跋涉去得到可靠证实。

从而他发现了研究对象的书法真迹、创作诗歌原本,其家居住在常州青果巷达400多年的真凭实据。

此人在明代八股文研究方面很有地位。你看,在近代人主编的《中国科学文化通志》与《明代八股文史》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啊,这在过去是很少见到的。他对来访者喜滋滋地说。

你为何会对此人特别重视?来人十分好奇地问他。他是明代的东林党人,因为得罪了朝中的权贵,竟被诬陷至死,而且还是受了最惨的酷刑。郑先生神情沉重地说,那你为何非去研究他呢?此人盯着瘦如竹杆的他问。他立刻吱乐笑着说,哎,我是在抛砖引玉嘛! 

此话怎说?此人一听大惑不解。譬如近日,北京某高校的谈先生在孔网上购买了我的《郑某传》后,便主动打电话了解我过去的研究情况,以及以后的研究现状。我就把引言略作改动,发到孔网的论坛“夫子书话”栏目,给他参阅,满足他的希望。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此人还问。

说明我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譬如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的中国明史研究教授,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中国明史研究教授。还有台湾中文大学的教授,其中美国俄亥俄大学的那位华裔教授还专程来到常州看我,共同探讨中国明史研究中的问题。哦,那么咱国内对你的研究有何反响?此人继续跟踪追击。

有,有,有有,郑先生立刻两眼眯成一条缝地笑着回答。

一位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女大学生,我与她年龄相差50岁,可现在咱俩已成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嘿嘿嘿。说完这话,郑先生瞟了瞟正在旁边听他讲话的老伴,然后意味深长地解释。

我们交流的内容,全是探讨研究明史方面的问题,这女孩真不简单,她在上大二时,就在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研究专栏,啧啧啧,不简单,真的不简单。说完他又吱了吱白牙,眼睛又瞟了瞟装着没听见,但一看就清楚年轻时非常清秀端庄的老伴。

还有,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王博士,主动提出与我合作撰写研究明史方面的书籍,一起研究古文。本地大学的徐教授,赵教授,还有原市文化局张副局长他们,平常也非常关心我的研究情况,常给我出主意提供资料,积极推荐我的论文,喏,这是常工院学报上刊登的我的论文,还放在首页首款呢。

那你今后要咋办呢?此人还问他。

以后我只想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将明史研究到底,这是我和瑞升记者、徐霞客研究会的刘副会长在常州见面时脱口而出的话。

有位友人对我说,近百年来,从未有本专写此人的书,你的研究任重道远啊。郑先生叹了口气说,虽然我没读过文史专业,研究明史也只是误闯了这块园地,但我还是愿意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所谓研究到底,就是要把我的余生都用来做这件事,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我对生存方式的种选择。

别看我现在像个独行侠样,一个人在研究的路上默行,其实周围有不少人在伴我同行呢,他们都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明史研究专家。

为什么,因为我家老宅院也在常州青果巷里,虽然我现在是个普通的退休百姓,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我要对得起咱们常州人的老祖宗啊。听听,这就是咱常州为何总能这么好的根本原因。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