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文:眷恋这片热土——记诗人赵守亚

作者: 刘希文 来源: 时间: 2023-07-12 13:16 阅读:

 

眷恋这片热土

——记诗人赵守亚

文 / 刘希文 

 

 

 微信图片_20230713100918.jpg 

 

  “大东北乡村是我生命的根,就恋这块黑土地,一看到东北乡村的影像,我就是开心、就是得劲儿。”“我更喜欢闻着泥土的芳香,听着土得掉渣的东北方言,还有那北方的乡情总是让我魂牵梦绕,今生都难以割舍。”
——题记   

 

 

 


这是一位北方乡土诗人发自内心的话语,而笔者总是想走近他的心里,去探求他的心路,去解析他的“诗情画意”,从而给读者捧出一幅最原生态的,具有乡土、乡音、乡情和乡恋的东北乡村民俗画…… 


乡土:拉林河水赋予他诗人的经历 


这是我故乡的河
弯弯曲曲在村前流过
看到鱼船了吗
旁边的苇草中有野鸭飞落
这是故乡的拉林河
河里流淌着古老的传说
金兀术在这里打过江山
解放战争驻过四野
这些年的经历呵
她只用浪花深深地记着
我们一次次追问她  
她便嘱咐我们要好好生活

读完赵守亚的这首《故乡的河》诗,让我对他和拉林河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冲动,更想亲自到那里看一看,体验一下那里淳朴的民风和难舍的乡情。

赵守亚的故乡,坐落在松花江的支流拉林河的北岸,那个不足一公里的拐弯处,归属于黑龙江省双城县,名字叫“长沟子”的地方。

拉林河是满语“爽快”的意思,这两个字也使得赵守亚从小养成了东北人爽快的性格。

曾经拜读过他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拉林河》,文中他对自己的童年作了仔细地描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长沟子,只有几十户的人家,连个像样儿的学校都没有。平时,这里虽然没有大村落的吵吵嚷嚷、热热闹闹,但这里的人们却都很亲近,善良而平静,每天过着悄无声息的日子。

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原因,公路交通上的不方便,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人们,就显得古旧些,呆板些。偶尔去一次街里,对于那里的人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种奢望,是一种新鲜,很令人兴奋。

在那个年月,别说是他们那巴掌大的小地方,就连公社的所在地,也没有公共汽车可乘,更何况距城里有近百十来里路的长沟子,真要去一次街里,比去一次北京近不了多少,也容易不到哪儿。所以,小时侯的赵守亚,只能听一听大人们说的城里的事儿,从他们的嘴里,听出来火车是个什么样儿,看电影是咋回事儿,火车不吃草也能叫唤,等等。这一切,只能靠他们当时有限的那么点智商和思维去想象了。

是的,那时他的故乡是很贫穷的,也是十分落后的。但他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他还深深地想念着她、深深地爱着她。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这些年来,一直缠绕在他心头的一缕丝絮。

“是乡愁!”

我想,“乡愁”这两个字在赵守亚的心里一直是沉甸甸的,也是他这些年不能释怀的心结和伤心的痛。

赵守亚的故乡没有都市的壮美与气派,令人神往。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更没有城里孩子的欢愉与休闲、幸福与快乐,也更缺少在大场合游戏的胆识和本领,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快乐与幸福的方式,也有他们自己的向往与追求的空间和内容。

春天里,在他的故乡,是他一年中最喜欢的季节。

他可以结伴去河边、沙滩、草丛中去捡野鸭蛋、采酸姜和黄花菜;他也可以备好夹子和扣网,找个好天儿去大草甸子和柳条同里扣鸟儿。那些年,也不知道为什么,不但各种鸟,以及其他的动物多,而且河里的鱼也特厚实。鸟的种类他认识的只有少数的几种,什么“油拉鹳子”了 “蓝大胆儿” “黄山蹶子” “号溜子”等等。再不,他可以利用一早一晚的工夫,走不了多远的路,去河汊子里,站在塔头墩子上去钓那一群一群游来的鲫鱼、小白漂子和黄嘎牙子什么的。

等到夏天,属于他们的世界就更大了。

赶上下雨天,大人没事儿了,他们这些小嘎子,像一帮快乐的小鸭子似的,光着脊梁和脚丫和大人到门前的河沟里去蹚鱼。蹚鱼可有趣了,方法也极简单,只需一只长圆形的一头大、一头口小的用柳条编成的蓄笼就可以了,不管大鱼小鱼,只要流进去了,就别想跑出来。蹚鱼的时候,找一个自然形成的水位差的地方,用锹在中间挖一条沟,再把装好的蓄笼放进去埋好就行。一会儿,他就听里面的鱼儿直扑楞,那声音比音乐可好听多了。这时候,他什么都不用管了,可以尽情地和小伙伴们玩耍儿,大人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干预的。要不了多长时间,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如果赶了鱼多,就能把他带去的家什装满。

到了香瓜和玉米熟了的时候,他们那早已耐不住的童心也就特别地欢实了。这些淘气包子便开始成天不着家了,任凭大人们满屯子叫喊。那时,每天的吃饭时间也失去了往日的规律。不论远近的瓜地,东村西屯的,只要他们的脚步能够到,就少不了三天两头的光顾,也不管人家欢迎不欢迎。那段日子,他们的行动,特别是那光溜溜、黑亮亮的小脊背,花嘴巴和脸蛋子,常常引起家里大人们的担心和不安。

到了秋天和冬天,在他们那里,要做、要玩的事情更多了,乐趣也更大了。比如:射箭秆串啦,打尜啦和人家女孩子硬凑合到一块跳绳儿、跳格子、踢毽子、藏猫猫什么的。有时,在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在院子里堆雪人儿,溜溜冰爬犁也别有一番情致。踢毽子和跳绳不是他的强项,所以战绩也每每不佳,也许是由于当时自己太“苗条”了些,四肢显得不太灵活。

在冬天的生活中,要说有意思的、最吸引人的,还是下一场大雪后,去河套子里和草甸上去撵野鸡、套兔子,这才叫过瘾呢。尽管哪个时候的冬天冷得出奇,远没有这些年北方冬天的“温柔”。而他们那时候穿着又实在没法厚实,但一听大人说去河套撵野鸡什么的,那个积极性就没法说了。什么冷啊、饿啊、累啊,想都不想。虽然他不想,但大人能不想吗?一到这时,凭你怎么说、怎么央求,大人就是不带。为此,那时他们的眼睛也实实在在地出过几次“汗”呢。

童年的故乡,留给赵守亚很多的记忆。这个记忆,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虽然离开故乡已五十余载了,又久居油田没能回去探望,更不知这些年来,她的发展、变化有多大?那里的日子是不是还很穷?人们是不是依然很古旧?拉林河的鱼虾是不是有当年的多?等等,等等。

总之,拉林河畔的长沟子,是生他、养育过他的土地。因为那里有他生命的根。

是的,过去的拉林河,曾载着他的故乡、他的童年和欢笑日夜不息地流淌着。

的的确确,有了这么多年的童年经历,赵守亚非常爱他的故乡,爱拉林河,水是有灵性的,它赋予了赵守亚头脑中的创作艺术细胞。正是因为有了20多年东北乡村的经历,才使得赵守亚又爱上了诗歌,从而在文坛上才有了“乡土诗人”的美誉。 


乡情:贫瘠的黑土地和诗人的作品赋予他创作的源泉

    

 这些绿油油的庄稼

 是外甥女家种出的苞米

 眼瞅着就一人高了

 等红樱送来秋天的消息

 年年的翻地整地

 像伺候孩子那样细

 出了正月就忙发芽育种

 哪有热闹 喊都不去

 这孩子就是庄稼地的命

 一辈子大人咋说就咋地

 成家有了孩子后

 小日子收拾得四排落地呢 

 

这首《外甥女家的苞米地》是赵守亚老师非常接地气的作品,从诗中可以品读出他对土地的情结和对外甥女家里的苞米地抓心挠肝的惦念之情。

这里面有亲情、有乡情、更有浓浓的感情,不言而喻。

土地是根!

自从清政府开禁满蒙放荒之后,老东北地区开始移民越来越多了,随之带来的是烟火气也是越来越浓了。

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民兄弟最在乎的就是土地,因为只要有了土地,他们的心里就会有了底,就会有吃的,就能养活全家老小,不至于挨饿。

在东北乡村,过去的年代是全靠天吃饭,老天如果眷顾他们,就会风调雨顺,反之就会棵粒无收,没办反就得离家失所,挎着篮子去要饭。

“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

这是所有的农民内心的呐喊!

在那个苦涩的年代,东北乡村虽说穷苦,日子难过,我们的农民兄弟姐妹家家也是起早贪黑,躬耕于田间地头,把土地侍弄得绿油油一片,到了秋天那是一片金黄,丰收的景象呈现在眼前,农民兄弟脸上也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农民辛苦,农民也盛产诗人,中国不缺诗人,但缺的是真正为农民而歌的诗人!

赵守亚就是一位从小就为农民而歌的乡土诗人。

那天,我问:“赵老师,您这辈子怎么就喜欢上了文学呢?为啥喜爱文学呢,而且一喜欢就是五十多个春秋呢?”

“是贫瘠的黑土地和诗人的作品,赋予我创作的源泉,才使得我一步步走上了写诗的道路!”

喜欢文学是他十四五岁的时候,特别是考上了中学后,读到了当代那些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如郭小川、李瑛、贺敬之、艾青、张志民,还有我省的诗人王书怀等著名诗人的作品,让他一次次被作品中的情节、节奏、语言所感动。其中贺敬之的《回延安》的诗,让他至今难忘。

“心口啊 /莫要这么利害地跳 /灰尘啊/ 不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抱定宝塔山…… ”

这些诗句在他的心中流淌 、奔涌,撞击着他的心灵。后来又陆续地读到了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孙犁的《菏花淀》,杨朔的《荔枝蜜》《雪浪花》等等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受到深深地感触,心里产生了一种冲动,或者这就叫作最初的文学冲动吧。

同时,他也特别喜欢上语文课,听老师的朗读、讲解分析课文 。

那时,他在农村的家很困难,家里没有,也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来让他买书读。当时在村子里,偶尔能看到谁家有人在看书,就央求人家看完了借他看看。用一句北方俗语说,那时真的就是有一种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感觉 。

1968年初中毕业后,他回村里的生产队干活,那时尽管很累,但还是把留着的语文书拿出来看看,四下里找书、借书读,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就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一边学着写点顺口溜吧,不敢叫作诗。

时光回到1970年9月,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东北三省开始了从大庆到大连的长距离的输油管线的“八三工程”会战。

会战初期,挖管线沟的土方活,便交给了三省的民兵来进行施工。年轻的赵守亚有幸参加了这一工程会战,因为写的一首诗发表于指挥部办的报纸上被领导看到后,大加赞赏,觉得他是一个人才,领导爱才、惜才,他被调到了机关工作,并在工程没结束,就被招工到大庆油田采油三厂三矿工作 。

赵守亚跟我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发现他已是泪光闪闪,内心很不平静。

他在感谢领导的慧眼识珠,也在感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是因为爱好诗歌改变了他的命运,是单位可爱可敬的领导亲自关照和批示,是当乡村老师的父亲风餐露宿,跑了几百里路带着他去上级部门沟通,才把他的户口调到了大庆,从此工作安定,他才更有信心业余时间去创作喜爱的诗歌作品。

“那时候的人真好啊!从领导到普通工人对人都是那么真诚,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上大庆工作的机会,这辈子我都非常感谢他们,念着他们的好。”

赵守亚非常感慨的说。

意气风发的赵守亚到了大庆后,先后做过司炉工、炊事员、采油工、维修工、输油工。他自己一边上班,一边坚持读书学习思考,感受大庆的生活、感受铁人精神的教育,并注意观察生活,观察油田的发展变化,坚持有感而发地学习、写作和练笔。

1975年的11月份,他被调到采油三厂团委工作,组织问题解决后,又调到纪检委工作,在机关一干就是十年。

他自己依然坚持一边做好工作,一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写作,在这个时间段里,他已经写满了三四本笔记的诗稿。

面对着笔记上记录的诗稿,他既兴奋,又感伤......

过后,他仍然又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之中。

就这样,经过了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学习和练笔,他的诗歌《上电大》终于变成了铅字,在大庆《战报》的“油城”副刊上发表,这是1983的事儿了。

从此以后,他就在大庆的几种报刊上不断地分别发表诗歌作品,也渐渐地有了名气,成了一位有发展前途的诗人。 


乡音:诗意弹奏出动人跳动的音符

  

68年毕业回村里干活

这是命运的唯一选择

这回不用父母养活了

还能为家里挣点吃的喝的

第一天赶上秋天割谷子

队长说你割半拉子吧

17岁的我咬牙割整个的

头气儿就让人拉了28捆的个

后来呵不服输的我

和他们差不许多

当农民刨粪种地铲地打场

我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读了赵守亚的这首《我当了几年农民》诗之后,我才知道他竟然在东北乡村当了几年的农民,而且开始下地的时候竟然还是半拉子,第一次割谷子让其他社员落了几条垄,别人帮他割完后竟有28捆谷个子!

赵守亚当时非常尴尬,非常无地自容!

“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丢人啊!”

几十年前的事儿,现在说起来,他还是捶胸顿足。可见那件事在他的心里留有阴影,也是挥之不去的一种伤痛。

从那时起,他下定了决心,在广阔的乡村一定要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为的是心中的那份尊严!

人都说,经历是一种苦难,也是一本书,更是苦难后铸造的辉煌。

正是因为有几年农民的经历,庄稼院的活计什么都干过,使得他更加接地气,写出的诗歌才会跳动,奏响出律动的音符,让人感动。 

如祖母的指甲

你生长在岁月的枝丫上

颤颤微微积攒着

那时候我很小

竟然会想到你是真钱多好

——《榆树钱》


在母亲那只连梦都盛不住篮子里

却盛放过你苦涩的故事

婆婆丁你像走不了远路的小脚女人

总爱盘坐在田间地脑

向贫穷的人微笑

  ——《婆婆丁》


走出苦守的那个冬天

去寻你的清新

你那些锯齿儿啊

绿绿的拉响一支童谣

你曾用尖尖的小角

蹭痒过我挺容易的欢乐

  ——《苣荬菜》


你的花朵不该开放

姐姐眼晴太尖

你稚嫩的童音

还来不及醒来

就过早地和我们的牙齿

残触地对话交谈

这毕竟是母亲的决定啊

  ——《小根蒜》

以上是1992年赵守亚写的一组《野菜》的组诗,里面有《榆树钱》《婆婆丁》《苣荬菜》《小根蒜》,主要是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

写完,沉寂几天之后,赵守亚带着手写的纸稿,坐着公交,胆胆突突地来到了一家杂志社。

当时《岁月》杂志的编辑庞壮国在编诗歌,看到他的诗歌后跟他说:“守亚,这组诗别在《岁月》上发了,给《北方文学》吧,在这发那不是白瞎了吗?”

就这样,在庞老师的鼓励下,他壮着胆子把诗稿给《北方文学》寄去了,一个月后,就接到了当时《北方文学》的诗歌编辑李琦的用稿通知单。这组诗在当年的第六期上刊发了,而且反应强烈,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和赞誉。

“赵守亚的诗歌上大刊了!”

文友在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从这以后,他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在诗歌创作的路上,开始了一年年的刻苦跋涉 。

基于创作成绩优秀,1998年他加入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同年加入了中国石油作家协会。

2000年后,他有机会去了一次甘肃敦煌,在莫高窟里找到了一次“飞天”的感觉,回来后,创作了诗歌《敦煌悟语》,在《诗刊》上发表,又引起了轰动。还有一些作品分别在省内省外和国家其他二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如《文艺报》《报告文学》《地火》《今晚报》《诗林》《中国科学报》《中国石油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工人报》《黑龙林业报》《黑龙江农村报》《诗潮》长春的《青年作家》《北大荒文学》《北极光》《岁月》《石油文学》等杂志上。

从1983年以后到2000年后,他发表了近千首诗,当时有些文友提示他,说够出一本集子了吧,他说挑挑拣拣差不多。

就这样,在朋友们的鼓励下,1998年年底,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北方乡情》。这本诗集后来获得了首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学大赛的新书奖。同时,在第二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学大赛上,他写的近百行的《铁人的二十年》诗歌,获得了那次朗颂诗一等奖。2002年在第三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学大赛上,他与别人合写的中篇报告文学《大漠雄魂》获得了正奖。

2008年,大庆石油管理局文联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局职工的文学创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大庆油田文学的发展,为当时管局十个重点作者出版了一套石油文学丛书,他的第二本诗集《泥土的呼吸》在此次被选中,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

从1983到现在,他在出版两本诗集的同时,还先后发表了近四百多章散文诗,也写作发表了几十篇的散文,还有部分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作品。

在此基础上,他又编好了五本诗集,待出版。

自从赵守亚老师把他的《北方乡情》《泥土的呼吸》两本诗集签名赠送我之后,说心里话,我也只是浏览了一下,并没有去精心的阅读。

今年开始,我重新拜读了他的两部诗集,真的是受益匪浅,感慨没有早点细看。他的诗歌对东北乡村的描述如涓涓细流在我的心里流淌,让我汗颜,更让我感动。

从事东北民俗的搜集整理和创作多年,和赵守亚老师相比,我是“小巫见大巫”了,觉得和他相比简直是没有可比性,没有他知道的多,更没有他感悟的深,那是提溜棒子叫狗,我差得远去了。

每天,赵守亚老师把写完的诗歌第一时间都在微信上发给我,我是第一读者,都是在仔细阅读,仔细琢磨,我就纳闷了,他的感人的诗歌究竟是咋写出来的呢?

“每天创作一首诗歌!”

这也成了大庆文学史上最亮眼的一道光,成了文友们茶余饭后议论的主题。

“是他的经历、阅历、执着、感悟使然!”

这是我的感悟!


乡恋:黑土地是他生命的根


就在那个冬天

你在这里打碗花般生根了

枝丫爬满药泉山的前岭后坡

从此

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

生长着齐腰深的麦子

也生长着绿色的你 

 

从这首《金色的麦子》可以看出,赵守亚对黑土地的情结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无法抛弃掉的。

赵守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东北黑土地这片热土是我生命的根,就恋着这黑土地啊!”

是啊!

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了拉林河畔这样的情景:袅袅的炊烟之下,农民大叔大婶在稻田里紧忙乎着,他们为了“中国粮食”和“中国饭碗”而忍受雨打风吹、阳光暴晒,汗水湿透了衣衫,累得腰直不起来......

我在想着赵守亚书中曾经写到的人物:

村子里保媒拉纤的二婶,您还好吗?

浆被的三嫂,您还是那么辛苦吗?

邻居家大爷,您的家谱和灶王爷还在供奉吗?

南屯弹三弦的大爷,您还在吗?

老张大叔家的大小子。你娶上媳妇了吗?

春天挖野菜,苣荬菜、小根蒜还能在拉林河边找得到吗?

夏天抓蝈蝈、抓蚂蚱,还在喂倭瓜花吗?

秋天捡拾苞米穗子、遛土豆、滚苏雀、场院打场,冬天挖菜窖、啃冻梨、烤火盆、刨粪堆,这些民俗还在延续吗?

枣红马还在驾辕拉套,毛驴还在拉磨转圈吗?那些老娘们还在村边大树下东家长、西家短、扯大栏、咧大膘吗?

东北乡村老百姓俗话说的“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六月不旱了,下雨连贯了,地里拔漩了,苞米苗冲断了 ,产量立马减半了,农民的愿望也难实现了”这些情景还在上演吗?

......

拉林河畔,老北方的乡情让赵守亚至今还在惦念着长沟子的左邻右舍,甚至在梦中仍在和那些乡亲们在唠着家常里短........

哦,扯不断的故乡情啊!

嚯!也难怪。这让赵守亚惦记的事儿简直是太多了。

基于对家乡的情和爱,赵守亚老师的乡土诗独辟蹊径,才显得别具一格。

一位作家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

“读了你很多作品,感觉非常亲切,看得出,你是一个从农家大院走出来的幸运人。

“你是一个勤奋的诗人,你的作品,就像秋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灼热,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温馨,而且诗的喻体都是反映农村的事和物。是的,一个人童年的记忆,他就像你身上一块明显的胎记,岁月是无法抹掉的,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故乡的情愫,每一句话都让人有流泪的感觉,说句实话,我们不可能再返回当年的农村时光,但是乡愁将成为我们一生的回忆、骄傲和自豪。乡愁是你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诗歌素材。”

我感觉,这位作家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也是对他的乡土诗歌最好的褒奖。

“赵老师,多年来您一直根植于黑土地创作诗歌,作为乡土诗人,回想您这些年来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有艰辛苦累,有困惑忧思,也有成功的喜悦和开心,特别是您自己的作品能一次次地获奖和受到朋友们的称赞,又坚定了您在这条路上前行的力量。对于诗歌创作您有什么感想见解呢?”

那天,在采访赵守亚的时候,我问了这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赵老师沉思半天后,缓缓向我道来,他总结出以下11条,奉献给供读者们参考。

1、我一辈子喜欢诗歌,不喜欢那些假模假式,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所谓的“诗”,那是对诗的不敬、糟蹋和破坏。诗歌应该是从心里奔涌出来的,在人性、人情的燃烧中挺立起来的文字和精神。诗歌写作者要有一颗热的善心,质朴的胸怀,对黑暗与邪恶仇恨的反叛之气。在人性的天地间大步行走,在诗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2、有人说,别人读不懂的才是诗,才是好诗。我实在不敢苟同,中华民族自有诗的文字以来,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近代现代的脍炙人口的诗歌,有多少是别人读不懂的,又有多少诗是压根就不让你读懂、读明白的诗?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是知道其中的道理的。所以我肤浅地认为: 诗歌必须要让读者读懂,从中知道作者要表达的什么,如果能从诗中感受力量,受到鼓舞,就该有理由说:那一定就是好诗了。所以说,读不懂诗才是诗、是好诗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该休矣!

3、诗歌和其他文学创作,是一样的规律和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在生活中挖掘和提取创作素材和元素。离开生活,远离生活去闭门造车,胡编乱造,胡思乱想,是文学创作的大敌,也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所以,愿意文学写作的人,应当自觉地遵循这个原则和规律,好好去观察体验生活,毕恭毕敬地向生活学习,向百姓学习,先好好真诚地当好学生,再努力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材料,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从中获得创作灵感,使我们的写作少走弯路。

4、认真学习民族的语言和自觉地锤炼语言。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是严格的,诗歌语言较之其他体裁的写作不同,我觉得是语言的形象化问题。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是用那些带响的、带味的、带色的语言去营造。生活中,鲜活在百姓中的语言,就是诗歌语言的瑰宝,特别新鲜、活泼、生动,极富生命力。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和掌握;其次,就是要好好打磨语言,精确语言,把多余的字词去掉,使之干净利索,让人赏心悦目。

5、诗,要有节奏和韵律的美。诗歌之所以有别其他的文体,我认为,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韵律和节奏的美。一首诗歌,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又朗朗上口,像一首极富音乐的曲子,让人荡气回肠,这里的节奏必须把握好,要起伏跌宕有序,才会产生最佳的效果。现代的诗,有很多放弃了韵律,节奏又让人找不到,读了就像一篇杂文,只不过把它分行来排列,表面像诗的形式而已,这样的东西是诗吗?有的人就瞪着眼睛说是。对此,常常让我困惑,中国当下的诗歌怎么走到了这样的局面呢?问题出在哪里?谁能告诉我吗?

6、诗歌的写作,要不断地清洗自己的杂质。一个诗歌的写作者,能不能写出让更多的读者喜欢的作品,这里重要的是,写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是否对头,是不是站在大多数人的所思所想上,也就是站没站在大善大爱上去总体把握和关照。实践证明,我们不能用自己有限的一点感受去放大自己的拙见。一个诗人,我觉得应该常怀一颗怜悯之心、善良之心、仁爱之心,在生活的百态中去发现人生、人性的美。这里,不断地清洗自己的思想杂质尤为重要,也是能否在诗歌写作道路上,有所成就的重要之点。尤其把诗歌写作,当成宗教和生命的人,更会是这样 。

7、诗歌的写作,要不断地培养观察生活和世界的能力,头脑要想事儿,眼睛要干活,在丰富而生动的社会生活里,发现素材,寻找素材,从中提取写作的元素。观察生活,要细心才行,走马观花只能是捕风捉影,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深刻的内里。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和穿透力,提高思想的深刻性,把一首诗歌努力写好。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海里,好好沉下去,争取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8、诗的联想与比喻,是诗歌写作不能忽视的问题。诗歌的写作不能没有联想,也不可能离开比喻,但联想要适度,要亲切,要自然,要符合情理,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就是败笔。比喻也应该是这样,不能无限制地比喻,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比喻,不贴切、不形象、不准确地过度比喻,就会破坏诗歌的价值和艺术的美感。所以说,从事诗歌写作的人,在这条路上要好好把握,努力写出好的作品。

9、诗在生活中,这是我们的老师们说过的话。但在我们日常写作中,还是被常常地忽略。诗就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能不能发现、找到,这要看我们积累的功夫了,也是看我们的功力如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写作者,要不断地磨炼自己思想锐度和诗歌的敏感性,提高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和把握住诗的火花,并及时能捕捉到。诗歌的写作,是个慢功夫活,急了不行,急功近利更不可取,只能老老实实地学,老老实实地写;诗歌写作的路,没有近的便道,只能一步步地前行,做生活的学生,好好向生活学习求教,努力把这条路走稳、走好 。

10、诗歌写作要远离功利。诗歌不是我们仕途的牵引绳和敲门砖,愿意从事诗歌写作的人,不要给诗添加那些不该有的负担,让诗给你带来多少光环,诗负担不起。诗只能替你表达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愿望,更主要的是仕途上的东西,是仕途的,不要强加给诗歌。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写诗的朋友要轻装上阵,在写作这条路上,不断地清洗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把人间的善爱装进心里,让人生善爱之情,在诗歌写作上焕发更大的力量。

要写你熟悉的,这是一切文学创作所必须遵循的铁律。在这一问题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已为我们作出了典范。而我们的一些朋友,却不愿意这样去做,非要乐此不疲地写那些道听途说的,自己既不熟悉,又不甚了解的事情去感慨写下,去胡编乱造,这样的结果怎样,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诗歌的写作,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大海中,辛勤劳作,认真耕耘,用生命去感知那些凡人点滴,雨雪风霜 ,惊涛骇浪,努力有所收获。

听了赵守亚老师对诗歌创作说的11条感想,我心里非常钦佩,他说出了当下诗歌创作的笔端和存在的困惑,也说出了一个真正搞诗歌创作的人积压许多年在心里不敢说的话。

“就是真言,就是箴言!”

“胡同赶猪,直来直去,诗歌就得好好说话!”

在赞叹他的勇气的同时,我想这11条,也许会对诗歌创作者能有所帮助和开悟。


诗歌:只有爱与干净方可以行稳致远


岁月不居,时光流逝。

一晃儿,赵守亚老师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他精神矍铄,仍然是精力充沛,还在精心地创作,还在庄稼院里唱着庄稼人有嚼头的歌,唱着动人的歌谣。

赵守亚老师五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爱,写干干净净的诗歌,用一生情,做一辈子,让我感慨和叹服!

对于赵守亚的诗歌,省内外的作家、诗人,还有他的中学老师和文友们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下面是笔者搜集到的对他的诗歌作品的部分评价:

评价之一:您的诗歌贴近生活,引领生活,每个字都在弘扬真善美,读了就如走进了阳光,心情舒畅,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评价之二:赵老师诗的感点捕捉极妙,看似简淡,但意蕴很深。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以探幽入微,独特的个性体验打动读者。这是真正的文学艺术!

评价之三: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称呼为诗人的。从您的乡土诗里,我在寻觅久违的乡愁,从你的石油诗里,我在丈量自己与铁人那代人的灵魂距离,从你的哲理诗里,我在思考人生的价值……

评价之四:你的作品中涌动着高尚纯洁的真情,这是赢得读者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发现,即用艺术的眼光发现了令人赞叹的美。臧克家、艾青、贺敬之的诗耐读,受欢迎原因就在此,让人有看头,能回味,从中得到审美的乐趣。

评价之五:你的这几首赞美祖国的诗写得很好。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实自然,无丝毫雕凿的痕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欣赏玩味。谢谢你写出这样的好作品让读者快乐!

评价之六:真是这样,每每读起您的诗,总是这样感觉:古稀的情怀中,是诗情画意的音符,奔涌着热血的萌动心理,您正年轻。

评价之七:你这几年的诗,就像蹿红缨的苞米,耀眼,结籽。明显的变化是,构思缜密,意境深邃。语言简约,灵动朴实。进入人生黄金季节,也是诗歌的丰收季节,愿你为读者捧出更多更美的乡土诗,让那些又酸又甜的日子,把宝贵的童年岁月唤醒。

评价之八:静下来读您的诗。诗歌温润自然,词语准确轻盈,意境优美,有朦胧之味道,生活气息浓郁,简洁而内涵丰富,诗之情感控制得恰到好处,成熟唯美。学习了。

.......

文友们和老师的评价,既是对他的鞭策,同时也有对他的希冀,希望他一如既往,继续前行。

“我会一路前行,那管什么荆棘和坎坷,对我这个糟老头子来说,没有什么有比诗歌更重要的事儿。”

那天,采访最后的时候,赵守亚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是啊!一本书、一本稿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放在枕边,有灵感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他的诗歌就是这样写成的。

“天天闹耗子,翻书稀里哗啦的,睡觉都不得消停,烦死人了!”

老伴也是哭笑不得,说归说,但还是支持他写下去。

赵守亚,拉林河、长沟子、亲亲的乡亲们,他眷恋这片热土,眷恋拉林河畔的稻花香。就恋这一溜溜沟沟,就恋这一道道坎坎,就恋这一把把黑土,就恋这一座座青山;就盼有一层层绿,就盼有一汪汪泉,就盼拉林河畔有一缕缕炊烟,就盼长沟子的乡亲们生活有一丝丝幸福和美满!

真诚祝愿赵守亚老师继续笔耕不辍,还是那么激情永在,还是在酒桌上吟诗一首,喝得酣畅淋漓,赢得满堂喝彩。

我更希望坐在他身旁,在他微醺的时候,掐着我的脸蛋子,使劲一拧,于我,那是一种幸福;于他,更是一种欢愉!

赵守亚,一位七十多岁的古稀老者,一位对乡村充满激情的歌者,一位永不停歇的著名的乡土诗人,您活得本真、洒脱,而且精彩! 

 

2023年7月10日

于大庆石化书画院“泥土巢”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30712131658.jpg

作者简介:刘希文,笔名沈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国内《地火》《北方文学》《参花》《神州民俗》《岁月》《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等50余种报刊杂志及美国、越南、苏里南、香港、台湾等华文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关东风俗三部曲”之《关东这疙瘩》《关东往事》《关东十二月》,报告文学集《出彩》及一部书法作品集等。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