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让每位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

作者: 赵婷 来源: 时间: 2019-10-09 08:28 阅读:

1955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吴有训在北京火车站迎接钱学森。

《走近钱学森》 叶永烈 著 天地出版社

64年前的今天——1955年10月8 日,对于钱学森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

上午,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从美国到达香港;

中午,跨过罗湖桥,抵达深圳。

从此,他在祖国的大地上大放异彩;而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因他的归来而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新中国70年的历程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英雄、英才,而钱学森无疑是“超级明星”。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所著的《走近钱学森》,最新修订版近日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字里行间不仅是钱学森传奇一生的生动写照,更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

叶永烈版的钱学森传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说这本书非常适合年轻人?年近八旬的叶永烈接受了北京日报阅读版的独家采访。

与众不同之处

叶永烈表示,本书的定位为还原钱学森普通人的一面。“许多书籍的作者都没有见过钱学森,而我与钱学森在1979年有过长谈,曾在他的麾下工作,写作时眼前不断浮现他的音容笑貌。”

叶永烈采访了诸多钱学森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对于真实再现钱学森的一生非常重要。

钱学森的一生,如同一部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展史。《走近钱学森》主要是写钱学森的生平,但是也写以钱学森为主的“两弹一星”群体,正如钱学森本人再三强调的,“两弹一星”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所以叶永烈在着力刻画钱学森的形象的同时,也旁及“两弹一星”的统帅聂荣臻元帅,恳请钱学森“出山”的陈赓大将,钱学森的挚友郭永怀,钱学森手下三员“大将”——任新民、孙家栋和王永志……此外,还注意勾画与钱学森人生道路有着密切关联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父亲钱均夫、导师冯·卡门、夫人蒋英、堂弟钱学榘、慧眼识英才的叶企孙、“红色科学家”罗沛霖、“三钱”的另一钱——钱伟长……

书中没有“火箭之父”“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钱学森本人也不喜欢对他的赞美。“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

书中,叶永烈也没有回避种种所谓“敏感问题”。钱学森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他也不得不在“大鸣大放”中与秘书互贴大字报,在“四清”运动中在工厂车间里坐在小马扎上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写《关于空间技术名词统一问题》这样的纯粹科学技术文件时不能不写上一段“最高指示”……

书中也写及钱学森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迷茫。在那动乱的岁月里,他要尽力排除“文化大革命”对“两弹一星”事业的严重干扰,他对一位位专家的非正常死亡表示深切的关注,尤其是对当年力劝他回国的资深中共党员罗沛霖被打成“特嫌”而被捕感到难以置信……

清除“真名人,假故事”

在本书的后记中,叶永烈谈到写作本书有三条“准则”, 第一条就是——

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此也就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我在写作本书时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期望本书能够清除这些虚构、胡编的污垢,但是也很难保证没有错误的窜入。

此类“真名人,假故事”很多,最明显的例子是本书第五章提到的关于中将军衔的传说。

关于钱学森1957年访问苏联,曾经有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苏联国防部提出,苏联的火箭、导弹和其他尖端技术设备属于高度保密的单位,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中,只有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和相当高级军衔的军官才能参观。

在代表团成员之中,钱学森是最资深的中国导弹专家,然而,他没有军衔,更谈不上“高级军衔”了。

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央军委马上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还幽默地说,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曾授予钱学森上校军衔。现在已经过了12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呢?就是按军队的晋升制度,也该轮到钱学森当将军了。

毛泽东得知后也表示赞同。就这样,中央军委很快就作出决定,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

于是,钱学森佩中将军衔,出现在苏联。

这一传说有鼻子有眼。实际上,钱学森是在1970年6月12日出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时入伍的,而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消军衔制了。

目标锁定年轻人

叶老写作的其他准则——

二是本书以广大年轻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让“70后”“80后”“90后”了解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千千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迅跑。

三是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本书却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我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即使是对于钱学森的种种争议,也尽量用中肯、如实的文字向读者说清楚、道明白内中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但不作“裁判”。

病榻之上的叶老表示,《走近钱学森》的读者定位为青年读者,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男是一个重要的读者群体。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励志读物,钱学森有着极强的爱国心,是一个传奇性人物,他的一生贯穿着爱国,他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非常适合年轻人,吸引年轻人的。

书越来越厚

事实上,这已经是《走近钱学森》第三次出版了。

2009年,《走近钱学森》一书刚刚写完,就传来钱学森病逝的噩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全力以赴,以极快的速度,在钱学森去世一个月的那天,出版了42万字的《走近钱学森》一书。之后,叶永烈听取了众多读者方方面面的意见,作了订正,并由钱永刚教授提供采访线索,专程赴北京作了诸多补充采访,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20万字,修订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他又对此书作了修订与校改,交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此次新版中有不少近年新的采访内容。其实,叶永烈所有的纪实作品,都在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订。比如《红色的起点》,第一版有30万字,最新版本有60万字。《陈伯达传》初版有35万字,现在的版本有80万字。

“有些时候我与钱永刚聊天,聊到新的故事,就补充进去;还有很多读者看到书后提供新的线索……书便变得越来越厚。”

叶老曾采访过专门化验钱学森家的食品的化验员段恩润,这是第一手资料,非常稀缺。这其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钱学森这名科学家的关心,初版中并没有出现,后来的版本就加上了。

再如钱学森晚年久卧病榻,语言不多,有人怀疑他患了老年痴呆症。趁钱学森有一回住院时,大夫就对他进行老年痴呆症测试。钱学森发觉大夫似乎怀疑他的思维能力,拿测试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题目对他进行测试,顿时脸露愠色,大声呵斥道:“你知道你问的是谁?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这个片段也是在后来的版本中加上的。

书中还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其中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

回归纯文学

在大家的印象中,叶永烈首先是著名科普作家。经过四年的努力,《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并于2017年8月的上海书展举行首发式。每卷50万字左右,总字数约1400万字。另外还有两卷补遗,正在整理中,预计近期会出版,届时全集将达到30卷。

其实,早年叶永烈也曾在《收获》《人民文学》等纯文学刊物发表小说,后来从事长篇纪实文学创作。长篇小说是文学中的航空母舰,因此近些年,他回归纯文学,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从2015年开始创作“上海三部曲”,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先后出版了《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这三部长篇小说每部40多万字,分别从上海-美国、上海-台北、上海-温州的角度写上海,所以称为“上海三部曲”。

“‘上海三部曲’源于我在上海多年的生活,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希望将这座城市各个时代的不同与变化通过‘上海三部曲’呈现给广大读者。”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