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隽:永不远去的乡愁

作者: 子 隽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9-01-16 08:32 阅读:

  岁月的激流,冲刷着时光的印痕,乡愁似乎渐次边缘化。步入岁月深处的人们,总以惊恐的模样,去寻觅植根于心魂,而日渐厚重的乡愁。

乡愁,来自于遥远的经年,历经岁月的洗练,已成为人们不失不忘的一种情怀,让人们为之珍惜,为之感动,为之哀愁。乡愁,总默然于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无论浪迹天涯海角,她总坐落在最初的那一片土地,相伴于人生而绵延。当你老了,什么都会忘记,而村头的那一眼水井,一口旱池,一株古槐,一盘碾棚,还有那一座老宅,一条弯弯曲曲穿越村子,通向外面的幽巷,还是鲜活如初,栩栩如生。
  当你背负着乡愁,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或腰缠万贯,或高官厚禄。抑或浪迹他国异乡,为生计而打拼,却也不能忘记与你有关的乡愁。在黎明或傍晚,突然有一种现象,会不经意的勾起你对曾经的怀恋,再现一段亲历的岁月,瘦瘪的时光。让你神情恍惚,甚至夜不能寝。那些粗糙的食物,依然会让你满口留香,垂涎三尺。
  乡愁,从远古走来。虽然也会步履蹒跚,但从不可颠覆,一如信仰一样让人们坚守。乡愁,有时会成长于一种习俗,一种流传,一个人物。在幼年的记忆里,每逢过年过节,长辈就会以无比虔诚的心灵,去祭拜神灵。到奶奶庙祭拜奶奶,是让神灵保佑儿孙健康成长;祭拜九龙神,祈祷神灵普降甘霖,风调雨顺;祭拜仓管,祈祷神灵保佑衣食丰足;祭拜天地,就是祈祷神灵让社会国泰民安,和谐一方。……这些美丽的传说,或者曾建功一方的人物,让后人敬仰和怀念,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从古流传至今,彰显了人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敬畏,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与祈愿。这些传承,曾一时被认为迷信与愚昧,一些始建于早年的庙宇拆毁。随着,现代文明不断成熟,古村落建设加快,这些古文化遗产终得以保护。
  乡愁,又是一种岁月的标签,让人们不忘记曾经的场面与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乡下婚庆的礼仪十分的丰富,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递交婚约,写明彩礼的种类与数量,婚典以及每个程序的具体时间等等。在良辰吉日,乡亲们赶着毛驴车,前呼后拥迎来了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引入洞房。随着社会的发展,接新娘也由毛驴车,逐渐换成骑马,坐拖拉机,现在又坐上了宝马,保时捷,奔驰。乡亲们变着法做上十几道,几十道菜,风风光光迎新娘。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直接在酒店举行婚礼,热闹而喜庆。这些约定俗称的礼仪,总在文明地成长而不可消失。
  二十四节气,又宛若二十四卷厚重的乡愁,每个节点都有着精彩的故事,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优化着岁月的安暖与静好。传承着乡愁的经典,丰富着现代文明的内涵。在漫长的岁月里,乡愁也升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后人。
  每每于此,我总会像寻觅家珍一样,踏着那一条条老径,游走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踩着光滑的青石板,审视着斑驳的墙壁,端详着一块块青石与砖瓦。瞬间复活的记忆,乡愁像潮水般的涌来,所有的曾经,都由沉寂变为鲜活,让我感慨不已。
  每一条小巷,每一块被岁月打磨光滑无比的路石,都承载着浓郁的乡愁。静默片刻,乡愁的经卷又一次轻轻打开:正月里挂红灯;二月里刮大风;三月里闻花香;四月里好耕田;五月里收麦忙……这些画面虽有些老旧,也不曾亲历,却依旧亲切如初。乡愁不老,情怀永生。
  屈指一数,作别故土四十余载,儿孙已把这个小城作为故乡。两地虽近在咫尺,可所有的乡愁依然在故土,在故土默默成长,日益厚重和珍贵。
  我想,当步入岁月深处的人们,老眼昏花,神态迟慵,分外健忘之际,每每撞击到心灵深处的缕缕乡愁,总会眼前一亮,精神换发,可看见层层叠叠的乡愁,乡愁里曾经的自己。岁月不朽,乡愁永青。

赞助推荐